总结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知识点 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九年级上文言文归纳1、把《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的重点词语列出来(全面)2、把以上四篇文章含有闻言虚词,而、何、举、乃、其、见、然、若、所、
初三古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归纳1—4册文言文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为学〉泉州P80〈桃花源记〉海淀P40、北京P65。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⑴【代词】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之字在古文中的2113用法有以下七种:1、动词,5261本义,出、进、发展。4102例句:大道之行1653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动词,往,到.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4、代词,他,她,它(们)。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6、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冯骥才的笔名和他的字是什么? 七年级—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归纳1.《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知音》中篇小说《三生石》等。2.《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3.《理想》: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著名诗作有《就是那一只蟋蟀》。4.《我的信念》:作者: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波兰人,著名科学家。5.《〈论语〉十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著名的弟子有:子贡、子路、颜回、颜渊、冉求、仲由、曾参等。6.《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绿》《背影》《匆匆》《荷塘月色》。7.《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8.《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9.《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
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虚词的翻译 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2113(错通“措”施行)2.仓鹰击于殿5261上(仓通“苍”,青灰色)4102 3.轻寡人与(1653与通“欤”,表疑问语气)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一字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夫: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而:1.挺剑而起(表示并列)之: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2.愿终守之:(代词)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是: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3.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凋落)4.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6.虽然,受地与先王。
【古文阅读】 小题1:①派遣 ②答应 ③于是 ④回头(看)小题2:B小题3:①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②秦王的侍卫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呵斥他们。小题4:唐雎。不畏强暴。“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六、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乃悟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