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曲剧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曲胡大过板

2020-10-11知识10

曲剧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由于河南曲剧的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曲剧最初登上舞台时,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中小杂牌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具有质朴、自然、婉转、柔美等特色,还有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即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种。大牌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中小杂牌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这类。

曲剧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曲胡大过板

曲剧啥好听啊? 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

曲剧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曲胡大过板

豫剧、曲剧、越剧和豫东豫西调,该怎么区分? 谢邀,豫剧和曲剧都是河南的剧种,越剧是浙江的剧种,而豫东豫西调则是豫剧中的两个流派。鉴于河南有越调这个剧种,而豫剧、越调、曲剧又是现今河南省的三大剧种。我大胆的猜测下,题主想问的应该是河南越调与上面的几个剧种应该怎么区分!其实很好区分,鉴于豫东调、豫西调都是豫剧里面的,我就一块说了吧。其实区分剧种的不同,主要是看它的唱腔。众所周知,豫剧的前身是河南梆子,豫剧的主要腔调是梆子腔。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主要伴奏常用枣木梆子。曲剧的唱腔则是曲牌体制,主要来源于民间大小调,后来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特色,但是跟豫剧的梆子腔还是相差甚远,而且一般使用管弦乐器来伴奏,偶尔也用锣鼓等打击乐器。越调最初的唱腔是曲牌体,后来逐渐演变为板腔体,越调的伴奏乐器主要也是管弦乐器,但是主要乐器是象鼻四弦、月琴等。再说一下豫东调和豫西调吧,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豫东调多用假嗓演唱,豫西调多用真嗓演唱,前者多数在高音区,后者多数在中音区。既然题目里提到了越剧,那么我就简单的说下吧,越剧是我国五大优秀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流行于全国乃至国外。越剧的风格,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

曲剧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曲胡大过板

曲胡跟二胡的区别? 广义上的曲胡是指用于戏剧、曲艺伴奏用的胡琴,比二胡的范围要广并包括二胡,比如,四胡,中音胡,板胡,京二胡,京胡等。狭义上的曲胡是指区别于标准二胡的胡琴,指戏剧、曲艺中在尺寸与形状上近似二胡的胡琴。这些胡琴虽然与二胡基本相同,但在音色的要求上有一定的区别,音域一般无过高要求,主要起与相关乐器的音色良好配合的作用。比如京二胡,尺寸略小,音色要求与京胡等乐器相匹配,主要起哄托的作用。二胡的制作是有标准尺寸的,音色要求明亮、圆润、音域宽广、无杂音,体现二胡的民族器乐的特色,适合民乐的演奏或独奏。

曲胡如何定弦?

曲胡如何定弦? 定弦一、内外弦的音高问题一般在曲剧伴奏中,大都采用#C或C调定弦,如果#C,那么内外弦就定#G/C,如果是C调,内外弦就定G/C。在南阳大调曲子中一般采用A或bB调定弦,如果A,那么内外弦就定E/A,比如说夏金亭的《李豁子离婚》,如果是bB调,内外弦就定 F/bB。不过也有用D调唱的,比如说胡运荣的《小二姐思春》在演奏其他曲子,比如说歌曲、独奏曲一般采用D调定弦,内外弦为A/D,在这种定弦下拉其他的调就需要转调来拉,具体的转调原理以后会陆续写出来。二、内外弦音程的问题。从音程上来看,曲胡采用的是纯四度(具体和音程相关的问题,如果朋友们不是很了解,请参考相关的乐理书籍,在此不再赘述)定弦。这与大多数的拉弦乐都不同,当然也有一些弦乐也采用纯四度定弦,比如说豫剧板胡。不过大多数拉弦乐还是采用纯五度定弦,比如二胡,京胡,小提琴等。既然有这两种定弦方案,那么为什么是这两种而不是大三度或大二度定弦呢?我觉得有如下原因,弦乐最初按照的是纯律演奏(关于纯律我在上一篇文章《关于曲胡的音律和泛音》里有所介绍),我们知道纯律是自然律,也就是其频率之间的比都为整数,这样的比率声音出来比较和谐,假设F是根音1(do)的频率,那么根据纯。

曲剧调门有哪些? 曲剧调门有阳调(包括2113哭阳调,喜阳调,快5261阳调等等)、慢4102垛、书韵、诗篇、扭丝、哭书、软1653诗篇、满洲、上流、平垛、撩子、谓调、飞板阴阳、翦剪花,大汉江,小汉江等。调门就是平时书面上的曲牌,在南阳邓州那边一般都称作调门或调,也就是一段比较独立的旋律,这段旋律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成为调门的名,也就是曲牌名。比如说哭阳调,它对应有一段旋律,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旋律进行演唱,唱出来的调就是哭阳调。曲剧音乐的构成,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调门构成,这些调门的旋律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沉稳大方,也有的大喜大悲。喜怒哀乐都可以用不同的调门来表现,因此曲剧的音乐就通过这些调门的组合形成。从这种意义上说,曲剧也属于曲牌体戏曲的一种。对于调门本身来说,从旋律是否演唱方面,我觉得应该分成两类:演唱类和游场类。演唱类的调门可以填上对应的唱词进行演唱。比如我们经常演奏的阳调。游场类的调门不需要填词,大多用于演出的背景音乐,例如双叠翠,自由花。从情绪表达方面,我觉得应该分为喜,怒,哀,乐,悲等类别,只有了解了不同调门旋律所要表达的主体情感,才能在具体的情节中运用不同的调门进行表演。扩展资料:另外,不常用的。

曲剧有哪些曲牌? 河南曲剧又叫河南曲子戏,广泛流传于河南全境和湖北、安徽北部,是目前全国第七大地方戏曲。它又分为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曲剧唱腔曲牌有150多种。主要有来自明、清时期的民歌小曲儿的“阳调”、“诗篇”、“茨儿山”、“剪剪花”、“银纽丝”、“打枣干”、“太平年”、“罗江怨”等,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潼关”、“满江红”、“劈破玉”、“小桃红”、“青阳扇”等。伴奏曲牌主要有“高山流水”、“山坡羊”、“大起板”、“状元游街”等130余种。河南曲剧名家辈出,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著名曲剧演员,如张新芳、王秀玲、马琪、海连池、胡希华、杨帅学等。

豫剧的板式有哪几种? 豫剧的声腔板式,按其板眼形式可分为四大类:一、“一板三眼”,4/4节拍形式的『慢板』类;二、一板一眼,2/4节拍形式的『二八板』类;三、每小节只有一板,1/4节拍形式的『流水板』类;四、自由节拍形式的『非板』类。每一类板式中,又有着可以代表该板式结构特征的基本板式,通常被称做是该板式的“正格板式”。这样,各类板式的基本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合起来,被叫做豫剧的“四大正板”。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运用最多,最为广泛,而且,所有的其它板式,皆可看作是“四大板式”的衍生和变化,因而被称做“变格板式”。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二八板类板式概述“二八”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二八板』的起腔门儿音乐长度为八小节,每小节为两拍而得名。我个人认为此说法未免太狭隘,不具说服力。二是说来源于河南梆子初期的。

《曲剧》作为河南第二大地方戏,有什么特色?影响大吗? 曲剧,也称之为“高台曲”、“曲子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称为“曲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是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洛阳称“洛阳曲子”,南阳称“南阳大调曲子”)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形成发展起来的。洛阳曲子与南阳大调曲子原本是一种庭堂、地摊坐唱形式,多是业余演唱。清朝末年王凤桐进行革新,将洛阳曲子和南阳大调曲子相融汇,又与民间的高跷表演相结合,很快在洛阳、南阳一带流行起来,被称之为“高跷曲”,演唱时不分行当,一边踩高跷,一边唱曲子,有三弦等乐器伴奏。后来有了“老婆”“媳妇”“姑娘”“相公”“和尚”等行当分工,所演唱的剧目,虽没有搬上舞台,但已是按脚色扮演了。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洛阳、南阳等地走上了“高台”,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高台曲,又称之为曲子戏。曲剧搬上高台的初期,表演比较简单,保留着高跷曲的痕迹,没有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化妆、行头十分简陋,没有锣鼓伴奏,打板的要承担帮腔任务,戏班也多是业余性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代以来,曲子戏不断走向规范化,各个行当陆续建立和完善,表演相对稳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伴奏。

#豫剧#曲剧#音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