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何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以他的智慧,怎会不知天下大势

2020-07-21新闻21

历史上蜀汉后期,孔明大举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当真是如此吗?

一代智囊先驱的孔明会如此愚笨将先帝托付的蜀汉大业双手奉上给曹魏吗?

接着往下看

北伐原因:

首先,当时的蜀汉是有资本北伐的,在蜀汉实施自由的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的同时,积极开发手工业和商业,蜀汉的特产蜀锦在当时很畅销,不但对魏吴出售,还通过水路卖到外国,所以蜀汉在资本这一块是稳妥的。

其次,说好的匡扶汉室,共灭国贼,口号都打出去了,不行动行动不好交代,脸上无光,而且你越不打,不是越说明曹魏是正统,大伙儿都认了吗?

也就是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和刘皇叔光复汉室的决心,所以,必须要打。

一点是从感性角度来讲,就是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最后一点,孔明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先发制人进行北伐。

第一次北伐,一开始使用声东击西之计,轻松夺取曹魏三个郡。

但后来孔明用错了人,派马谡在街亭阻挡曹魏援军,马谡违背孔明的节度,被张郃大破,蜀汉被迫撤军。先胜后败,算败吧。

第二次北伐,吴国在石亭之战大破魏军,孔明为策应吴国出兵攻打陈仓。

但魏军有所防备,孔明没能打下陈仓,但后来逼得魏军将张郃调去对付蜀汉军队,这正是孔明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回军途中孔明歼灭了追击自己的魏军。

虽然没能攻下陈仓,但达成了战略目标,歼灭部分魏军,算平手吧。

第三次北伐,孔明集中优势兵力攻取了曹魏防御薄弱的两个郡。

同时曹魏的曹真率领主力军队进攻蜀汉,此时孔明已布置好了防御,魏军先锋夏侯霸受挫差点被歼灭,后来天降大雨栈道断绝,曹魏不得不撤军。

而孔明之前派出的由魏延吴懿统领的机动部队则大破魏军,此役防御成功,派出的机动部队也歼灭部分魏军,胜。

第四次北伐,孔明派王平攻打祁山,自己主力奔袭上邽,击败魏军,趁机收割魏军军粮。

同时曹军主力进攻孔明,蜀汉大军迎击,魏军损失惨重。孔明回军途中曹魏派张郃追杀,孔明用伏兵射杀张郃,魏军损兵折将,孔明大胜。

第五次北伐,曹魏吸取上次教训,贯彻“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没打什么大仗。

同时孔明由于长期艰苦奋斗,拼命工作这一次他身体终于垮掉了,于当年八月与世长辞,孔明死后蜀汉撤军,这就是足球所谓的“闷平”吧。

不过,不得不说孔明大举北伐着为险招,在当时,魏国领导层曹家和各个世家门阀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这么庞大的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基本上不可能被硬刚刚死的。

历史上所有以小博大的事业,大的那一方无一不存在着巨大的内部矛盾,以至于在弱小的一方有了一点获胜的希望之后,就是大面积的倒戈。

所以,孔明就算是孙吴韩白伊吕管萧的大合体,只要魏国内部利益分配暂时均衡,他就没有希望。

蜀军真正的短板,其实是后勤供应,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是因粮食补给不济而失败,并非军事上的战败。

孔明率军北伐,路途全是崎岖山路,比平原走上五百公里还要困难。

北伐时,蜀汉征集老百姓为运输部队,可当时运输的量是要供给给十万蜀军,每月提供的粮食运输数量也是相当惊人,接近八千吨。

而蜀汉以一州之地,供给十万大军连年出川作战,军事行动建立在无法量力而为的情况下,肯定是鸡飞蛋打。

田赋徭役压力沉重至极,人民疲敝至极,怨声载道,待到孔明死去,晋国全力攻蜀之时,即便有蜀道天险也不足自保,不过半年而亡。

孔明先后五次北伐,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

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最大损失就是孔明的去世,但孔明七年五次北伐终究难成大功,在那样一个混乱年代,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历史走向,更何况是孔明这么大的变量。

从战势来讲,如果速战速决,蜀军尚且可以勉强支持,只是,曹魏之流仲达也很聪明,采用攻势防御,长期对峙打持久战,蜀军就支持不住了。

孔明或许不知道的是,自曹孟德、孙仲谋先后称帝以来,这天下的百姓已经不怎么在乎自己是不是大汉的子民了,只要能吃上一口饱饭,睡上一个安稳觉。

年迈的父母能够看到儿子解甲归田,年轻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能看到丈夫和父亲平安归来……只要能满足他们的这点些微要求,他们不在乎如今的天子是姓刘、姓孙、姓曹还是姓司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刘玄德,还是当年的曹孟德和孙仲谋,他们都为一方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他们是敌人,但同时也是贯彻着各自王道的同仁。

大汉朝走到末路的如今,正是各地士族纷纷崛起的时代,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人,而他们拥护的,正是与他们同为士族的司马氏。

这便是大势,这便是天命,大汉朝气数已尽,以孔明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来,大概孔明你只是为之奋斗了一生,等到你看出来的时候,已经投入了太多,不愿意看出来了吧。

#孔明#北伐#大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