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叫做“人如其名”,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轨迹与他所取的名字是息息相关的。尽管这样的说法看似玄幻,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人如其名”者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了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就会说了,不对呀,“豪格”这个名字多么霸气呀,多么时髦和流行呀。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这是从当代人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环境来看“豪格”的,而且是从汉语的角度来看的,自然会觉得这两个字霸气十足。
实际上,豪格,是个满洲名字,写作“Horge”,“豪格”只是从满文音译过来的汉文表达,其真实的意思是“小耳垂”。自古以来,一直有着“耳朵大有福,耳垂大长寿”的说法,从这个观点来说,“小耳垂”的豪格,无论是在体貌特征上,还是名字上,都与有福和长寿无缘。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的描述与豪格的一生非常吻合,尽管他贵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并且位列皇太极时期的“四大亲王”之列,地位崇高、权势显赫,是个标准的“皇二代”,但是豪格却非常无奈的经历了“福小德薄” 的一生。
三个最为重要的女人,却成为了豪格一生的羁绊。
如果让一个男人选择一生之中对他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三个女人,生母、岳母、妻子一定会位列其中,这三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豪格就是如此,他的的生母、岳母、妻子对他来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不过都是负面作用。豪格是不幸的,坑儿子的母亲、坑女婿的岳母还有坑丈夫的妻子全部都让他遇到了。
先来说说豪格的生母,清太宗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是海西女真四部(叶赫、乌拉、辉发、哈达)之一乌拉部首领博克铎贝勒之女,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7年)嫁给皇太极做了侧福晋,万历三十八年(1609年)为皇太极生下了长子豪格。两年之后的万历四十年(1611年),皇太极的原配妻子、元妃钮祜禄氏去世,皇太极便将乌拉那拉氏扶正,成为了皇太极的正室大福晋,而豪格的身份一下子就从庶出的儿子,变为了嫡长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天命八年(1623年),乌拉那拉氏却非常愚蠢的犯下了一个让她以及她的儿子豪格追悔一生的错误。有次乌拉那拉氏乘坐轿子进入努尔哈赤的王宫之中,但是在遇见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和贝勒阿济格的时候,没有下轿行礼,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让努尔哈赤勃然大怒,勒令皇太极与乌拉那拉氏离婚。汗曰:“初我未乘轿,诸福晋亦不乘之。斋桑古阿哥之母在时,轻漫于我,赴我家宴,来去皆乘轿,故因如此作恶致罪而死。又车尔格宜之妹豪格之母,来往其父家时,乘拖床经大阿哥、阿济格之门,也乘拖床进我之门。因其轻漫之恶行,以致获罪,被其夫弃之。诸贝勒勿辱新弟媳、子妇等;诸弟媳、子妇亦勿似昔致罪之福晋等,侮漫长者。”——内容摘自《满文老档》
皇太极不敢违抗父命,只得与乌拉那拉氏离婚,至此开始,史料之中就再也没有了关于乌拉那拉氏的记载。而皇太极与乌拉那拉氏的离婚,使豪格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豪格就此失去了嫡长子的资格,又变回普通的庶子,并且从此之后在后宫之中是没有人再为豪格说话的,也让豪格失去了所有的后援。
要知道,这个时候距离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只有三年的时间了,如果乌拉那拉氏能够继续维持大福晋的地位,那么在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乃至大清皇帝的时候,她将是正宫的皇后,后宫的主人,豪格也将坐拥嫡长的身份,在皇位的争夺中将占据绝对的法理优势。而仅仅是自己的母亲一个不注意小节的行为,却让豪格失去了这即将拥有的一切,豪格不得不说是被自己的母亲“坑”了不少。
再来看看豪格的岳母和妻子。实际上豪格岳母不仅坑了自己的女婿,还成功的坑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豪格的岳母正是莽古济,努尔哈赤的第三女,与“四大贝勒”之三贝勒、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同为努尔哈赤的第二任大福晋富察衮代所生,也是皇太极的姐姐。所以从这个关系上来说,莽古济既是豪格的岳母,也是豪格的亲姑姑,因而豪格的妻子哈达那拉氏除了与豪格有夫妻关系,实际上还是堂兄妹或者堂姐弟的关系。
由于莽古济受到同父同母的哥哥莽古尔泰的影响和牵连,再加上莽古济一直按耐不住的政治野心,使得莽古济和皇太极的关系一直非常的不好。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莽古尔泰被皇太极革去贝勒头衔,并且将其从“南面同坐”的序列中踢了出去,之后莽古尔泰去世,皇太极将正蓝旗收归到自己统领之下,此后的皇太极便开始了对莽古济的等传统正蓝旗势力的打击。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抓到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三人同为努尔哈赤与富察衮代的子女)等人密谋篡位的证据,于是以“凌迟处死”的方式杀掉了自己的姐姐,也是豪格的岳母莽古济。
在皇太极除掉莽古济之前,还有一件事情令皇太极极为震怒。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在灭掉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进一步控制察哈尔部,随即将林丹汗的几位妻子分给了王宫贵胄,皇太极自己就迎娶了两位林丹汗的福晋,即后来的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迎娶了林丹汗的三福晋苏泰太后。在皇太极的安排下,豪格也要迎娶了林丹汗的福晋之一的苔丝娜伯奇。这个时候的莽古济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年轻的女儿出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泄长期以来对于皇太极的不满,醋坛子打翻的莽古济大闹豪格婚宴,让皇太极很是下不来台。皇太极将莽古济一家隔离,随后便杀掉了莽古济。
而豪格也因为莽古济的牵连,受到了皇太极的处罚和训斥。之后的豪格为了同莽古尔泰、莽古济家族划清界限,不惜亲手杀掉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哈达那拉氏,这也成为了豪格一生不可磨灭的污点。
手刃女性至亲的事情在清初一共就发生过两次,一次就是莽古尔泰为了讨好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杀掉了自己的生母富察衮代,让自己的名声扫地,威望全无,丧失了所有满洲贵族的支持,也让努尔哈赤对其深感厌恶;这第二次便是豪格手刃妻子。尽管从后来的史料看,豪格在此前后没有任何滥杀无辜和暴虐无常的描述,甚至有可能这个命令是皇太极下达的,豪格只是执行者,但是不管怎么说,手刃妻子的骂名不管是对于豪格自己内心的波动,还是满洲贵族对于他的评价,都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一句“福小德薄”,让豪格痛失即将到手的皇位。
尽管有着坑儿子的生母,坑女婿的岳母以及坑丈夫的妻子,豪格也因为她们的关系不止一次的受到了皇太极的处罚,但是皇太极还是给了自己的这个长子足够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能,积累军功和威望,而豪格也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功勋,在皇太极改元称帝后,受封肃亲王,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并称为“四大亲王”,并且负责监管户部,与自己的叔叔伯伯们平起平坐。
随着时间来到了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驾崩,豪格也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转折点,就是与多尔衮争夺大清皇位。
此时的豪格坐拥皇长子身份,获得了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以及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镶黄旗的支持,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两黄旗高级将领更是结成八拜之交,全力拥护豪格继位。
反观多尔衮这面,身后也有着正白旗和镶白旗,以及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坚决支持,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其他旗的高级将领的拥戴。
双方的实力对比不相上下,势均力敌。
在选举皇位继承人的会议现场,索尼、鳌拜先行向多尔衮施压,“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话音刚落,随即被多尔衮呵斥出场。
会场之上,豪格与多尔衮三兄弟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时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为由,拥立豪格,使得实力的天平瞬间倾斜。
此时的豪格已经获得了八旗之中六个旗的支持,看似已经是稳操胜券,谦虚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于是豪格说了一句:“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谁知就是这样一句谦让,铸就了豪格一生最大的失误和遗憾。
原本已经逐渐清晰明朗的局势再度出现了波动,阿济格和多铎再度反扑豪格,代善也愤而准备离场。以索尼、鳌拜等为首的两黄旗的将领此时已经包围的宫殿,说出了“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愿从先帝与地下”的话语,大有破釜沉舟之意,而两白旗的军队也在隐隐在城内外进行部署和调动,一场内部的火并即将发生。
就在这个时候,济尔哈朗站了出来,提出了不立豪格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为福临的新方案,得到了代善和多尔衮的赞同,无奈之下的豪格也只得同意了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任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这样的结果对于豪格而言必然是无比的伤感与失落,近在咫尺的皇位就是因为自己的一句“福小德薄”而与之失之交臂,但是仔细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豪格的“福小德薄”是从内到外已然决定的,无缘皇位也变成了必然。
首先,“福小德薄”来自与豪格本身的自卑。
豪格原本应该是嫡长子,可是因为母亲的关系,变为了普通的皇子,相较于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所生的福临和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所生的博穆博果尔,他的身份是卑微的。再加上自己的岳母的谋反被杀以及手刃自己的妻子,让豪格面对其他满洲贵族的时候,并没有那么足够强硬的底气,这也成为了豪格软弱性格的使然。之后就连多铎都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可见性格上的自卑与软弱成为了豪格非常致命的弱点。
其次,“福小德薄”来自于他对于多尔衮的忌惮。
尽管多尔衮是豪格的叔叔,可是年龄上来说豪格还要年长多尔衮两岁。
豪格非常清楚,他的成长经历都是由他的父亲皇太极安排好的,他一直成长在皇太极的庇护之下,才有了如今的功绩与成绩。但是豪格也非常的明白,不管是出兵朝鲜,还是打明朝、打蒙古,真正指挥和立功的是多尔衮,豪格实际上是成长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中,他自然明白他与多尔衮之间的实力差距。况且多尔衮兄弟三人齐心协力,自己却形单影只,面对多尔衮的忌惮也就油然而生了。
而从外界支持的本质来看,豪格获得支持,更多的是支持的他皇子的身份,而不是支持豪格本人。
济尔哈朗为什么支持豪格?济尔哈朗能有今天的权势和地位全仰仗了皇太极,并且他自己自幼和皇太极一起成长,关系甚好,所以他全力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以保住现有的权势。
代善为什么支持豪格?代善已经60多岁了,而且自己家里是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特别是自己最为喜欢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相继去世后,自己也没有了争夺皇位的动力,而他能做的就是借助自己的资历和实力,尽力维持政局的稳定和平衡,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而由皇太极的儿子们继位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所以代善更多的是从整个全局的角度考虑出发的。
再说说两黄旗。看似与豪格铁板一块的两黄旗高级将领,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更是有着自己利益的出发点。就在17年,皇太极刚刚继位的时候,他们还是正白旗和刚刚被皇太极夺在手上的镶白旗的将领,正黄旗、镶黄旗掌握在人家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手上,满洲人以黄色位尊,两黄旗的地位是明显高于其他的旗,这才有了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之间的“黄白对调”,他们也才成为了两黄旗的将领,享有更好的地位与殊荣。如果不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而是多尔衮继位的话,他们很有可能又要穿回两白旗的衣服,也失去了现有的地位和待遇,这才是他们极力拥护豪格的原因。所以他们拥护的不仅仅是豪格,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都能保住他们两黄旗的地位,也都会赢得他们的支持。
这才是豪格所面临的真实的境地,自卑的心理,强大的对手,以及“别有目的”的支持,摆在豪格眼前的看似是大好的优势,实际上却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福小德薄”并不是豪格的谦虚,而是豪格境遇的真实写照。
“福小德薄”的豪格,也将“福小德薄”的标签扣在了多尔衮的头上
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而这也成为了豪格悲剧的开始,多尔衮已经开始对于豪格的报复行动。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而出卖豪格的人正是一年前坚定支持他角逐皇位的何洛会,豪格也被判处了死刑。正当豪格也准备慷慨赴死的时候,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站了出来,连哭带闹的救下了豪格,最终豪格被议罪削爵,总算是保全了性命。
而此时的豪格似乎就此看破了一切,他放下了与多尔衮等人的矛盾,权力辅佐救下自己性命的弟弟,随即带兵南下,履立战功,又被重新封为肃亲王。
在这之后,豪格又带兵入川,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更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立下了不世之功。捷报传至京师,顺治皇帝下诏嘉奖豪格。豪格回京后,顺治皇帝又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自己的大哥豪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此时的多尔衮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功排挤掉了济尔哈朗,并且不断打击代善,大权独揽,权倾朝野,而他也必然不会放过豪格,这个曾经的竞争对手,以此来继续稳固自己的权力。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福晋们也被多尔衮兄弟霸占,同时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抢夺。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巧合,豪格当年被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说的就是多尔衮“福小德薄”,命不长久。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
事实正如豪格所言,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与豪格去世的年龄一样。而顺治皇帝也将“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作为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之一加以清算,并且亲自为豪格平反昭雪,重新追封其为和硕肃亲王,由其四子富绶,世袭豪格和硕亲王的攫夺,同时还夺下了多尔衮统领的镶白旗交还给了豪格家族。
至此,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恩怨情仇也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命运面前,双方都是彻底的失败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豪格,贵为皇太极的长子,是个标准的“皇二代”,权势和地位显赫一时;但是豪格也是不幸的,无论是自身背景的束缚还是外部势力的影响,使得他的一生始终都被刻上了 “福小德薄”的标签,而最终,也是因为自己亲口说出了“福小德薄”而失去了近在咫尺的皇位,之后便一步步的被多尔衮逼到了生命的尽头。
如果豪格能多一份当仁不让的果然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勇气,或许豪格的人生经历会发生全面而彻底的改写。然而历史没有假设,现在的我们只能为豪格这个权势显赫的标准“皇二代”的“福小德薄”的一生感到唏嘘和叹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