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双缝干涉实验 无意看到 多光子干涉实验中,光子的属性是波还是粒子?

2020-10-10知识9

除了双缝干涉实验,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哪里惊人了?你们是小学生吗,连这点理解力都没有。双缝干涉实验的本质就是波状运动的电子在通过两条相邻平行狭缝时,受狭缝影响发生干涉,在一定位置形成平行亮斑的现象。有人迷惑了,一群电子可以干涉,单个电子怎么能干涉呢?它和谁干涉呢?之所以迷惑,是因为还不了解电子干涉的本质。他们错误地认为,电子,唯有电子必须成群结队出动,才能形成电子的波。这里马克思和牛顿联合起来对这种观点进行批判。马克思说,这是割裂了个体和集体的关系,错误地认为二者不相兼容。其实个体多了就是集体,集体必然是个体组成的。电子干涉条纹虽然是很多电子组成的,但必然是由一个个电子组成的,其中每一个电子都在这个条纹中发挥着作用。如果单独摘出一个电子,你说它不是干涉条纹,是可以的,但你说它组不成干涉条纹,则是错误的。因为单个的电子图案,就是整个干涉图案的一部分。牛顿说,你以为发生干涉的是电子吗?错误!电子干涉只是观察到的表象,电场干涉才是本质。单个的电子,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它作为质点时只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为什么电子会波状运动呢?那是因为有无所不在的电场(磁场更准确,但普通人不要求掌握)。电场。

为什么有人说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因为双缝干涉实验揭示了,量子力学描述的自然从常识看是荒唐的,但却完全符合实验。这对人类认知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就像费曼所说,可能自然本来就是荒唐的。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解释了,之前有过详细的回答,这里主要简述一下实验的发展,以及量子力学对双缝干涉实验的两大主流解释。双缝干涉实验发展简述1807年,托马斯?杨发表了关于光的波动性论文,并给出了他1801年关于光实验的验证报告,这个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式双缝干涉。这个简单的实验让人直观感受到了光的波动特性。随后,徳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再次震惊世界,物质也是波?20世纪20年代,戴维逊和革末通过研究电子束如何从镍晶体反射回来,发现了电子的干涉现象,证实了电子也是波,其实这里的镍晶体就充当了双缝的作用。后来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物理学家克劳斯·约恩松以电子取代光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一样发现了干涉图样。1974年,一个叫梅里的人又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了搞懂电子到底是怎么通过的,就在双缝后面加了高灵敏的摄像头观察电子的运动,结果却更令人诧异了,一旦开摄像头观察电子,电子就不干涉了,一旦不观察电子,电子又开始干涉。这就是大多数人。

多光子干涉实验中,光子的属性是波还是粒子?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不是说光有时候显示粒子属性,有时候显示波的属性,而是粒子和波的属性是同时存在的。关于双缝干涉实验,早期的解释也是存在争议的,可以用波动说来解释,也可以用粒子说来解释。和声波做对比,光同样存在叠加后增强或减弱的现象—光的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但是杨起初把光波当做纵波,在解释干涉现象时候出了问题,粒子说学派加以反驳。比如拉普拉斯用微粒说详细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现象;马吕斯和布儒斯特从实验上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并给出了偏振定律,即光在沿传播路径上的振动方向是不对称的,这也是纵波里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杨很快理解到光应该是横波,因为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故完全允许光的偏振!后来,菲涅尔从理论上给出了光的干涉预言,并在了解杨的工作,成功建立了光的横向传播理论。夫琅和费用光栅做了光的衍射实验,施维尔德对其结果进行了很好的波动说解释。在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理论之后,赫兹的实验确立了光其实就是电磁波,更加说明波动性本质。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后,对光的本质认识更加清楚,光的最小单元是量子化的光子,能量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但是,光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满足波函数规律的。也就是说,在能量-动量空间。

关于光的干涉 已知,d=1mm,l=2050mm,Δx=5mm/(5-1)=1.25mm。求,λ 由条纹间距公式 Δx=(l/d)λ λ=(d/l)Δx=(1/2050)*1.25mm=0.610μm

这个修改过的双缝干涉延迟实验是否是悖论?

为什么当年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光的干涉#电子#双缝干涉#光的衍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