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意思

2020-10-10知识7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意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大致有两种,1、因为秦王朝不施仁义,所以秦王朝由攻势改为守势.2、秦王朝由攻势改为守势后,却不施仁义,(所以灭亡了).我个人同意第二种理解,在夺取天下时,不施仁义,尚可,但治理天下,却不施仁义不行,施行仁政,天下长治久安,这是儒家的观点.苛政猛于虎也.第二种解释的“而”表转折,却的意思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意思

不陵节而施什么意思 不陵节而施的意思2113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5261力而进行(教育)。不陵节4102而施出自《礼记·学记》165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陵,超越。节,限度。孙,通“逊”,顺。指教育中要遵循 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拓展资料1、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逊)其业也.夏(jiǎ,槚)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解释: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夏:榎,槚,茶树。楚:荆条】)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意思

不陵节而施的意思 释义:表示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过学习者的自身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陵,超越,节,限度。出自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扩展资料:《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其中很多东西,不仅是教育史上的首创,而且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即使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一个意思么? 是的,意思都是为学习不2113能超越次第,应循序5261渐进。扩展4102资料【拼音】xué bù liè1653 děng【释义】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出处】出自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表示学习要循序渐进。《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

《学记》上说:\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什么意思和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2113于人,己所欲者亦5261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4102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1653)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这句话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拓展资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来自于《论语》。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这句话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之所欲,也未必可以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 义: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出 处: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