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意守下丹田是怎么做?下丹田在哪?求高人指教 肚脐下一寸三分,但是须注意,此处所说的下是取仰卧位,也就是在肚脐内一寸三分的位置。张三丰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这是最基本的法门。大概可以理解为静坐前要平静自己的心意,开始练功时要把自己的意思集中在丹田,不要特别用意,这样容易意识紧张,也不要不用意识,那样就散乱了。要似守非守,让自己的意识集中但是不紧张。然后自然呼吸,慢慢形成深沉细致的呼吸,呼吸也止于脐下。一切顺其自然,慢慢功夫会出现。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关于道家静功和道家吐纳,我有疑问
如何做到心息相依 什么是心息相依历来众说纷纭。\\r\\n\\r\\n进入大成的只把它作为一个现象或者过程;小有接触或者是在边缘徘徊的都把它作为一个境界。\\r\\n\\r\\n心息相依的情形:当正身、正念、正息有机、和谐的达到了高度统一时,也就进入了混沌状态(必须达到五行俱全),在混沌状态下,心灵上的一丝清明和丹田的意守还是若即若离、不离不弃,刹那间六感随心在丹田聚集形成了内敛!内敛就是隔绝了外部的一切感知,而是把一切感知融汇到了丹田,丹田启动了内息机制,丹田开始跳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心息相依的情形,由于六感是内敛的,一些人就会出现形形色 色的感知,最为典型的光感、幻感、呼吸好像被放大了声频,有隐隐的风雷之声或者回响等等。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心息相依大概就是这些情形。\\r\\n\\r\\n这些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真正的进程还刚刚开始,但已经脱离了心息相依的范畴,心息相依的情形也就是那么一分钟左右的样子。随着丹田的震动,丹田启动了气机使元气进入丹田,就形成了外息和内息的交合,融和的过程中,由元气主导的内息转换了外息的机制,随着丹田的跳动转换成了节律,外息的运化功能被内息的运化功能所取代,这就是—“辟谷”。辟谷的形成转换了所有的生命体征的。
关于道家静功和道家吐纳,我有疑问道家静功需要做到意守丹田么?如果要意守不就是失去了静的意义啊?还有道家的吐纳诀貌似也是需要意守的.他和静功矛盾么?我看上面写说“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而吐纳则是“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道家气功不是建立在静功为基础么?那么吐纳会不会违反静功原则啊?如果
为什么每次静坐的时候都心猿意马,较难意守丹田,有什么好办法吗? 说之前先要问问自己懂不懂?经历过没有?如何解决的?坐,要先知道坐是什么!土上面两个人。席地而坐,哪里来的两个人?一个人是肉身,另一个是神。坐的核心是觉察到自己的神,正所谓“精神内守”。这里面是有方法的。用什么去守练的就是什么。意是阳中之阴,用意去守的,练的是意,最后练习出来的就是偏阴的。你们去看看所有的练习冥想的,时间长了都是冰凉的,眼睛空洞的,无神的。举例图片做对比西派的修法里面,一年来我所经历的,从童子坐开胯开始,配合下丹田的收和放,整个过程不能够用意去想的,去做就行,注意力关注身体的感受,身体传递出来的是什么就是什么。第一个阶段叫做内息,里面包含“五气朝元,金水相生,神息相依,息息相依,心肾相交…”。第二个阶段为体息。胸腔的呼吸和内息已经分开,互不干扰。本人也只在此阶段,后面的尚未经历。第三个阶段为踵息。最后一个层次是胎息。听老师说验证的标准是缸内水下49分钟以上,并且水上面要有油珠子(没有油珠子怎么证明你不是闭气还是胎息)。宁可不修,也不修错。耗损点儿钱财不重要,把这个身伤害了,造成不可修复性的伤害是很可惜的!修,一定要明师带!简单来说就是跟健康的人修!健康的标准可以用中医来。
张三丰为什么教大家意守丹田?不是说意守丹田会出事吗? 张三丰丹道-《张三丰内丹36诀-精简版》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一、诚意存于下丹田…
意守丹田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丹田上吗 楼主您好意守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意守又称内观。指在排除外界干扰,没有浮思杂念的情况下,合闭双目,观窥躯体某一部位。又称内观。其目的是为了入静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内视其实。
静坐时如何收心? 所谓收心,即心从对外界事物的关注中收回来,而关注静坐时确 定的某一个目标,如心息相依,意守丹田等等。因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要静坐便须收心。对此,唐代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