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诗,首先读给老太婆听,问听懂否?而不重平仄,为什么? 谢谢邀请。浅析白居易的诗。诗人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流畅度高,浅显易懂,自然质朴,精炼简约,有一种朴素得酣畅淋漓,简练得字字珠玑,练达得明白透亮,流畅得自自然然。写完以后真的首先读给老太婆听,懂否?至于为什么不重平仄,因为平仄很简单,何况唐代诗歌文化,花香四溢,花 开满地,落地生根,无论老太婆,无论黄毛小孩子,谁都能张开便来上几句,这都不是事儿。01,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是唐朝诗歌文化的三座高峰之一。是继杜甫之后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佛。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创始发其人,他的指导理论名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也是最红最经典的诗歌文化的理论定义,为诗歌文学艺术“立论。后人把他与元稹合称为:元白。把他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他的追求的兼济天下的志向,践行的是独善其身的人格准则。他的诗歌浅显通俗简约质朴而不简单。他的诗歌文化的影响力一度超越了李白,广泛地流传于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足以证明了他的诗歌艺术伟大的生命的力。他力求诗歌要立足现实生活当中,要为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即用现代术语: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
读袁枚《随园诗话》有悟,得一上联:诗美意境无平仄,怎么对下联? 出句“美”字出律,在尽力保持原意基础上改为“优”字,使之合律后试对如下:上联:诗优意境无平仄,下联:句妙情怀有假真。诗之所以讲究平仄,主要是对发音和听觉而言的。在古代,诗成后大都会成歌,若想易于传唱,朗朗上口和悦耳动听的韵律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经过代代前人对汉语韵律的总结,形成了如今的平仄规则。
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全部翻译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话翻译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
崔颢的“黄鹤楼”并非格律诗,“沧浪诗话”却把它评为唐七律之首,有何根据? 严格的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半首七律,与崔颢斗诗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是“失粘”的七律,和后来的格律诗相比确实有瑕疵。后人为什么说这两首是七律呢?原因是当时的七律还没有完全定型,下面从这两首诗谈起,说一说为什么《黄鹤楼》这首出律的诗,被称为七律第一?一、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下半首是七律,上半首第一句第二句都不是律句,平仄都不符合七律要求,第二联不对仗。这样的写法后来是不能称之为七律的。二、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的这首比崔颢严格多了,唯一的问题是第二三句和第四五句失粘。这种叫做折腰体,勉强算得上七律。三、为什么被认为是七律?黄鹤楼被严羽评价:唐人七律第一。这里不说第一的问题。首先看一下,他为什么说《黄鹤楼》是七律。从严羽文章里可以看出,他对于近体(律诗)的界定并不严格。1.八句不对仗归为律诗: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
\
求《六一诗话》的译文
为什么说“洛阳纸贵”,有什么典故吗?
诗话读《谈艺录》,词话读《人间词话》能较好的了解诗词评注理论和总体把握诗词发展吗? 近日把钱钟书的《谈艺录》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了对比,还是无法适应钱钟书的旁片博引,倒不如王国维的“吟诗自现”。钱钟书批评王国维以叔本华哲学思想作诗、评《红楼梦》。而钱钟书的风格似乎也为王国维所深恶痛绝。在人间词话第三十五章评沈伯时《乐府指迷》为《四库提要》所批评时,就有所表现。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用这段说来评价钱钟书,我以为也是很适合的。但前辈学人有宏毅胸襟,且不同时。对于钱钟书这样的后学的批评于地下也当一笑泯之了。若使其并世,怕也难免有爱责之情形,实可匡钱钟书之误。钱钟书,给我的感觉是一部大部头的近义语辞典。不管是他的诗,他的诗评,文学评论,还是他的散文小说,通通都有这种情况。我往往是看了他引用的第一段话就不去管他后面引用的更多的话了。反正古今中外的引证一番,其实就为了一个道理。而且一个简单的意思,他要从古代小说《拍案惊奇》中去找话头,像“看得着不如看不着”。然后依例要在外国小说外国学术著作或者中国文学作品里面找出一大把相关的句子来,弄得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