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损失厌恶?
什么是损失厌恶? 要看是不是有损失厌恶的在这真的有影响。损失厌恶有很多地方不适用,比如股票绿了100元,之后突然又涨了50元,此时获得的惊喜一般会比只降50要大,虽然都是亏损50,所以还是要结合人具体行为期望来看。当前损失厌恶有不少反例,行为经济学在不断进步,有的观点可能也会被修正
如何看待和解决损失厌恶? 很多人都有损失厌恶,举例讲骗子巴拉巴拉吹得天花乱坠,当事人乖乖被骗几十,几百万都有。。http:// weixin.qq.com/r/pkTz6wD EW10krUSI9xG0(二维码自动识别)
这种患得患失,厌恶害怕损失,后悔的心理情况怎么解决? 完成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获得了3000块,算是不劳而获吧,然后玩基金又亏了500,心中一点也不因为那3000而…
短视损失厌恶的MLA理论的评价 大量的研究表明,MLA捕捉到了投资者心理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并对资产价格和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解释能力。这些研究使得MLA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证据。然而,MLA所刻画的行为特征在以往的经典理论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MLA在资产定价理论、投融资理论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MLA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研究发现,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概率分布的稳定性越高,则投资者视野越远,越愿意投资于风险资产。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来说,由于制度的不稳定、政府的频繁干预、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以及上市公司稳定性差等原因,使得股票收益率的概率分布的可预期性差,从而导致投资者“短视”,MLA理论可以用于研究这些条件下的投资者行为以及股票预期收益率等问题。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关于MLA的研究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心理实验中的信息反馈频率和投资调整周期不能完全涵盖“短视”的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其他因素和变量。(2)Benartzi和Thaler在1995年的文章中对投资评估期的解释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也难以找到对应的代理变量进行直接的检验。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在实际的市场中,“短视”的代理变量究竟是什么,它。
短视损失厌恶的短视损失厌恶概述 Benartzi和Thaler认为,如果损失厌恶的投资者不去频繁评估他们的投资绩效,则他们会更愿意承担风险,即评估期越长,风险资产越有吸引力,风险溢价也就越低。然而,现实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投资者的评估期总是有限的。例如,从客观因素来讲,资产收益的概率分布并不是长期稳定不变的,有时甚至还会发生破产、财务危机等巨变,投资者需要根据所获取的信息重新评估资产收益概率分布的变化,以调整投资决策。这样,资产收益的概率分布的稳定性以及可获取信息的频率(如年报等定期报告)就会影响投资者的评估期。此外,投资者的消费计划、风险偏好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其自身的评估期选择。在这种情况下,MLA理论能够对投资者的行为予以合理的解释。1999年2月,以色列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人Hapoalim银行宣布改变其披露政策,将每月披露一次业绩改为每三个月披露一次。这样就使得那些依赖从银行获得业绩信息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频率下降,从而使投资者更愿意持有其基金。银行的理由是“投资者不应该被偶然的价格下跌所惊扰J。这也成为MLA理论的一次实践应用。
损失厌恶的概述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20%的机会赢得$4000,而不会选择25%的机会赢得$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
厌恶损失的举例说明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美元,赌客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这是为什么?赢100元时身上的现金为3100,输100元时身上的现金为2900,其本身是两个独立的结果:赢100为本金+100;输100为本金-100。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赌客的“感觉”却和3100、2900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这两个结果“之间的差距”有关。换句话说就是:输100元就是输100元,但是赌客心理上“感觉”不止输了100元,而像是输了“2(3100-2900)=200元”,以此类推,就知道为什么很多赌客“越输越多”里面一样也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双向在同时起作用了。由此可以揭示: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人们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其“感受”是相当不相同的。在这个“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损失”所引起的“负效应”>;同样数量“赢利”所带来的“正效应”。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简而言之:此人输了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赢了100元所带来的“愉快感受”要强烈。而随着“价值数量”的增加,这种“正负感受”也会同样升级,“厌恶损失”的“感受”比“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