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关于法制的谜语! 置之死地而后生法律词

2020-10-10知识14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什么意思. “死地”最早出自《孙子兵法》,是形容己方形势的一种说法:来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源吾将示之以不活”,激发起士兵的斗志,速战速决,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只有等死。现在就是百比喻把自己放在一个根本没有退路的地方,只能往前,不能往后,度拼死斗争,还有可能胜出,否则就只能束手就擒。http://www.fed.cuhk.edu.hk/jsncs/extra/extra1a.htm

关于法制的谜语! 置之死地而后生法律词

有关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历史成语是什么 【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关于法制的谜语! 置之死地而后生法律词

关于法制的谜语!

关于法制的谜语! 置之死地而后生法律词

猜一猜 1死缓 2合议制 3抗诉 4翻译人员 5独任审判 6言词证据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下句是什么? “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2113下一句。意思是:原指5261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4102退却、只有1653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置于死地而后生”绝非只是大义凛然的勇气,也不只是单凭对生活得一腔热情,它是一种生的智慧,它是一种自我的救赎,明白自我所处的位置,并对自我有种坚定的信念,懂得在救赎的过程中需要忍耐,需要恒久的毅力。出处:春秋 孙武《孙子·九地》原文: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翻译:到了灭亡的地方,然后能够得到生存,陷入必死的境地,然后能够得到生路。说明背水作战、死里求生的道理。扩展资料典故: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参考资料:-置之死地而后生

各打一法律名词:1、聚众闹事2、置之死地而后生3、反攻4、言听计从5、行为不公6、致富报 应该没问题1、合同纠纷2、遗产3、正当防卫4、有法必依5、走私6、告发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归师2113勿遏。1.出处—《资治5261通鉴·晋纪·晋纪三十一》不欲战4102,清河王会曰1653:“臣抚教士卒,惟敌是求。今大驾蒙尘,人思效命,而虏敢自送,众心忿愤。《兵法》曰:”归师勿遏,置之死地而后生。“今我皆得之,何患不克!若其舍去,贼必乘人,或生馀变。宝乃从之。会整陈与魏兵战,农、隆等将南来骑冲之。2.《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3.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

置之死地而后生 词语 成语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成语造句:《北史-刘武传》:“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成语使用: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资治通鉴#历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