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简述康德有关审美判断的思想 怎样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本质

2020-10-10知识6

为什么康德的思想那么难懂? 一开始看《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美学的部分,就感觉那是一本写满中文的外语书,更别说明白其中老先生想表达…

简述康德有关审美判断的思想 怎样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本质

评康德审美的四原则!急!好答案我追50分!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构性描述简单说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在结构却是相当复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起码可以做出这样的区分,一种是“表层的审美化”,这是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后来还有文化工业来推波助澜)。如果单就“物性”的一面而言,在后现代文化的视野里,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时空中,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审美消费物。从时装、美容的“身体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从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怀。同时,不仅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根本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在当代社会里面,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皆为直接面对身体的审美改造。当设计的对象转向主体的时候,就不只包括对人的外观的物性设计,而且还包括对“灵魂、心智的时尚设计”。这也便是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所描述的人们不只。

简述康德有关审美判断的思想 怎样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本质

怎样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本质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他对自然对人的美德追求,也正是这两种追求让他懂得欣赏感受美,进而提出自己伟大的审美观念。审美在其本源处,同人的生命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它超越了生理欲望、知性活动和功利目的,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审美以直观感悟和生命体验的方式,对蕴含于艺术和人生之中的诗性的存在,作出一种揭示,使一种人生诗性的存在向我们显露出来,从而让我们领悟这一人生的奥秘。当我们用这两重理念来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去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就会发现康德的伟大之处,那就是审美也是有思想有深度的。除此之外,康德还说到了审美的必要条件,即一定的鉴赏力。高尚的鉴赏力要凭借不带任何的厉害关系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和表现方法的判断力。也就是说鉴赏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的一种感知,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如果说古典美学是的方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

简述康德有关审美判断的思想 怎样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本质

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不够通俗,那说明你没有真正了解。康德的学说就是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讲的…

康德美学基本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小巧,和谐,让人心生爱怜;崇高则是巨大以至于无形的“壮美”,让人心生畏惧,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讨论了目的论判断力。这是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学的重要部分。其实,作为康德的对手和朋友,黑格尔对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理解得很透彻,概括得很精炼:“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内。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

简述康德文学艺术理论 康德美学就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思想体系丰富深刻而又包含着矛盾,留给后人无数问题,提供无数启示.其中存在着许多可能成长为美学大树的种子,这些种子或产生新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拓展为具体理论观点,或直接地对当时时代的影响,或间接地对20世纪美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康德二元论先验唯心主义美学引发对美的本质的形而上学追问.前两大批判,论述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两大领域的先验原理。《判断力批判》则提出美是符合自然必然还符合人的自由的形式。他明确地说,美是道德(自由)的象征。康德把自然看作现象,把自由看作本体。这样看来,美虽然以现象界的形式出现,但实质却在于本体(自由)。康德认为,本体是不能认识的,因而美的本质是不能说明的。其次,开创文艺与美学中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研究道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次打破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架,确立了采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文艺,将文艺现象作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整体来进行研究.这样一种较为辩证的研究方法,为整个西方特别是德国近现代义艺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较为深刻准确地揭示了文艺审美活动中感性。

康德美学基本思想 请问康德美学基本思想如何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

如何理解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2113重要概念,而5261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4102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1653核心所在。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的表征,他说:“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叫做目的。(1)康德把目的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种,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为了它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在这里,康德所谓的“目的”是一种“内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质)中包含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赖于其内在必然性。很显然,康德的内在目的论,有别于无目的性与外在目的论。关于什么是合目的性的问题,康德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而一个物体和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质相一致时,叫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2)在康德看来,判断力。

康德思想主张有哪些? 康德哲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扩展资料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

#判断力批判#西方美学#康德#文化#美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