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嵩阳运动是怎么回事? 嵩山构造变形

2020-10-10知识15

嵩山的简介 嵩山,AAAAA级景区,古2113称“外方”,夏商时称“崇5261高”、“崇山”,西周时成称4102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1653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属伏牛山系。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名胜风景区,为五岳中的中岳。2004年2月,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拓展资料: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迹而闻名中外。嵩山的发展与形成是内、外力。

嵩阳运动是怎么回事? 嵩山构造变形

由于区内最古老的登封岩群出露不多,又受到多期岩体吞噬及中岳运动强烈褶皱改造,使其区域面理已与嵩山群的区域面理近于平行,因此,嵩阳期登封岩群的构造轮廓尚难确切辨别,现今登封岩群的构造面貌是中岳期改造的结果。1.基底的褶皱构造基底构造以强烈褶皱复杂变形为特征。在强大的中岳运动挤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嵩山群岩层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群,并使多数地层倒转,组成复杂的大型复式倒转背斜和复式倒转向斜。在地质上,褶皱通常是指构造变形作用在岩石中引起的弯曲,而褶皱作用则具有地壳运动的含义。背斜是一种上凸的,核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曲。向斜是一种下凹的,核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曲。复背斜是由若干次一级的背斜、向斜组成的大型背斜;复向斜则是由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组成的大型向斜。嵩山基底构造中具有奠定格架性质的大型褶皱群有:图12-1 嵩山构造略图大塔寺复背斜 分布于登封城北嵩山主峰地带,范围约90km2。轴向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3616235近南北,西部受唐窑—中岳庙断层切割,北部被马鞍山组和寒武系不整合覆盖,南部被石秤花岗岩体吞噬(图12-2)。复背斜有向北倾伏趋势。以法王寺背斜为中心的地带,轴面近于直立。复背斜。

嵩阳运动是怎么回事? 嵩山构造变形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及其主要论著? 马杏垣(1919—2001年),1946年赴英,进入爱丁堡大学,师从于A.霍姆斯(Holmes),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副系主任、副教务长、副院长等,1978年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继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委执行局委员,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构造地质委员会委员等。1981年发表《嵩山构造变形—构造解析、重力构造》及《解析构造学》,建议列为解析构造学学派的倡导者。马杏垣院士一生主要论著100种,其中属于大地构造学方面的主要有:(1)专著(包括主编):《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1957年,地质出版社)、《地质构造形迹图册》(1978年)、《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1981年)、《中国的活动块体运动与构造变形》(1987年,地震出版社)、《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之说明书)(1987年)、《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1988年,地震出版社)等。(2)论文:《五台山中条山地区的一些新构造运动现象》、《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

嵩阳运动是怎么回事? 嵩山构造变形

地质方面结构和构造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区别在于概念完全不同,地址结构指岩石构成的特征,地质结构主要表示矿物或矿物之间的各种特征。1、地质结构定义:地质学术语,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对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2、地质构造定义:构造是地质构造的简称。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地质元素是岩石圈中构造运动的产物。各种地质构造具有相应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条件。扩展资料: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

地质研究鞭辟入里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开始于20世纪初。1936年,原开封地质调查所技士曹世禄,曾在嵩山周围做过路线地质调查,著有《河南汜水偃师登封洛阳伊阳宜阳临汝等县地质矿产》,载《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汇刊》第五期,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偃师县地质图”。该地质图内容虽简,但可能是嵩山最早的地质图。在这份报告里,统计登封境内诸多小煤窑的生产状况,煤炭总产量约38780吨。1948年,前河南地质调查所编印了一部《河南省煤矿志》,内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地质图”。以上这些调查均系路线地质调查,目的以找煤和铁矿为主,调查路线布置在嵩山周边煤系地层分布区。张伯声教授(1903~1990)冯景兰教授(1898~1976)1949年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于1950年初河南地质调查所(同年七月改称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一调查所)受河南省人民政府之命组织了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地质调查所收拢了因为连年战乱而失散的技术人员,组成了豫西矿产调查队,所内主要技术骨干韩影山、曹世禄、阎廉泉、谢恩泽等参加了这次调查。河南省人民政府还出面邀请了河南藉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人)、张伯声(荥阳县人)作。

马杏垣的个人作品

嵩阳运动是怎么回事? 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也是形成嵩山的重要一个阶段。嵩山嵩阳运动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一次全球性地壳运动,由张伯声院士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发现并命名。“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远古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地层-登峰群;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嵩山群。界面清晰的反映了太古宙末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剧烈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登封群花岗绿岩建造遭受挤压变质、褶皱造山、侵蚀夷平‘并形成了具纬向构造格局、多期构造变形和“三个时代”岩浆序列的古陆核。它标志着地球演化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嵩山群属滨海-浅海相沉积,与登封群有截然不同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历史,并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等蜂群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上。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不可再生、损而皆无。嵩阳运动景点位于嵩山的山腰,峻极宫和中岳行宫的中间。嵩阳运动是嵩山旅游重要一部分,也是研究地质发展过称的重要资料。

中岳运动与中岳期变质变形 中岳运动系张尔道教授创名(1954),系指嵩山地区五佛山群与嵩山群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褶皱造山运动,它发生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中岳运动所造成的不整合界面在区内随处可见(图12-13、1214)。由于该界面形成以后本区所遭受的构造变形作用较弱,又都属于浅表构造层次的变形,因此难以破坏其界面特征,即使像嵩山北坡由于重力滑动构造导致的强烈变形,也仅仅发育在此界面以上,未涉及到更深的层次,这一不整合界面得以完好保留。图12-13 马鞍山组与五指岭组不整合素描图(登封市唐庄蛤蟆山)图12-14 马鞍山组与罗汉洞组不整合素描图(登封市少林水库坝西山坡)中岳运动界面以下的地层,在区域上有所不同。在嵩山主脊及北坡,以及嵩山南侧,马鞍山组底砾岩分别不整合覆盖在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及古元古代嵩山群不同层位之上。在以片麻岩及基性岩墙为基底时,界面附近常有5~15m的古风化壳存在。在以嵩山群为基底时,界面上下岩层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3616235产状极不一致,通常上覆的马鞍山组底砾岩倾角为0°~20°左右,而下伏岩层倾角多在65°以上,地层已强烈褶皱,这表明,中岳运动是一个强大的构造运动,其后又经历过较长期侵蚀和剥蚀作用。

马杏垣的学术贡献 创建解析立学派马杏垣院士对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和变质岩区构造研究的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培养出的人才也最多的方面。他深知,研究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岩石的构造,不仅是解决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要求的地学基础,也是认识岩石圈结构构造、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和起源的关键。从他在苏格兰北部做博士论文搜集资料开始,50年来他从未间断过,“求太古之奥秘,窥元古之真谛”成为他不倦的执着追求。他以重点深入、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带领他领导的科研集体,以五台起家,嵩山为续,东至胶辽,西抵太华,北涉冀蒙,南进康滇,中国绝大多数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特别是在那动荡的岁月,他虽身处逆境,仍矢志不渝,十上嵩山,断断续续22载,终于克服了重重的自然和人为的困难,在1981年出版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专着和发表了其他相关论文,受到地质界一致好评,被誉为研究之范本,并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首批科技成果二等奖。于1983年,又在那里召开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同年,国际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学术会专门组织中外专家赴嵩山考察。中国地学前辈黄汲清院士读了这部着作后,兴奋地写信向他祝贺,说该书“阐述令人信服,确。

#登封#嵩山#地质#地貌类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