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既然是无用之学,为什么还要学? 这里有一个理解误区,也不知道是被什么人带进了坑里—只有西方才有哲学,讨论哲学离不开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不是玄学,更非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是什么?哲学无非就是“人”,人生;为什么活着?怎么才能活得快活?难道这样的学问没有用吗?学哲学,说白了,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走完这一生。你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呢?当然没有任何人曾经征求你的意见;你非常突兀的来到人间,为什么活着,怎么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是一门艰深的处世哲学。黑格尔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这句话你肯定说它是“哲学”;可是同样的话,比如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话是不是也很“哲学”呢?你的出生,给你的父母家人带来了幸福与期盼;你长大成人的同时也预示着父母的衰老;你进入职场向世人宣示“你来了”;你的到来,意味着公司另外一个人危机的存在。哲学不是“大道理”,不是言之无物;生活中处处都是哲学—比如说早餐吃什么,吃多少,同样也是哲学—吃多了对健康无益;吃少了,熬不到十二点吃午饭;牛奶面包,还是豆浆油条,哪一个更加有营养,这些其实都。
怎么理解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 有用与无用涉及《庄子》中的许多核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庄子》常常拿树来打比方,比方说有两棵树:第一棵树,它长得很好,木匠把它刨出来,就可以做一点木屐之类的小物件。这东西好用,卖得贵,这树也就觉得自己很风光。第二棵树,它的树干很粗,还具有各种美好的品格,特别直、不会蛀掉,诸如此类的。木匠把它砍下来,就可以做宗庙的柱子,这样它就是社稷的栋梁了。这两种树代表了两种价值观:有的人就希望有一技之长,然后靠着这个技能谋求财富、名誉;还有的人觉得仅仅如此还不够,人要有美德,要为国栋梁,匡济天下,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这之间有高下之分,比如孔子就提倡后者。但是,在《庄子》看来,这两棵树在一个层面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被砍了,都死了,他们都偏离了自己在森林里自然原初的状况。反倒是那些木工不用的树,可以在森林里天长地久。人也是这样。不同的人服膺不同的价值,但很多时候,这不仅在伤害自己,还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世人所谓的有用,其实是有害。世人所说的没有用,反倒能够让自己平平安安了。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我们要争取做一个一般意义上完全没有用的人了呢?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了么?当然不是这样的。
仙剑奇侠传中:“相思无用唯别而已。。。.”的全诗是什么? 相思无用!唯别而已!别期若有定!千般煎熬又何如!莫道黯然销魂!何处柳暗花明!杨过将那相思之苦,化为一首凄美的诗,化为一门绝世武功—黯然销魂掌。这是神雕侠侣里面的
哲学既然是无用之学,为什么还要学? 无用也有其用。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为什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三国时,孟宗就学于南阳李肃,他母亲特意为他缝制了厚褥大被,为的是盂宗多交些学友,厚褥大被就是为夜晚同寝的同学准备的.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床共读,油灯的烟把蚊帐顶熏得漆黑.法国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普鲁斯特,另一位是贝索勒,为了探索化学上的“定比定律”,他们激烈地争论了9年,最后,普鲁斯特获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劳归功于贝索勒,他说,由于贝索勒对他的观点提出的种种质疑,才激发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冯·卡门的寓所,经常宾客满堂,有知名教授,也有学生和助手,他们用不同国度的语言交流,进行无拘无束的争论,洁白的桌布上写满了各种数学方程式,宝贵的思想火花就在这种不断的讨论、争论中不断地迸发.有人担心自己的观点因在讨论中公之于众而被人据为己有,但冯·卡门坦然地说,与人交流讨论,只会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