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肩膀戏的艺术特点 沙县肩膀戏小放牛

2020-10-10知识18

肩膀戏的艺术特点 演员中的成年人必须身强力壮,全身穿白,脚登草鞋,肩垫白毛巾,肩托小演员;并且要熟练生旦的科步动作,和谐地配合小演员表演。小演员也有行当分工,一般分小生,小旦、小丑,号称“三小”。演出时,下身不动,只用两手和上身做各种舞蹈表演。小演员不能太大,多是些七八岁到十岁的小孩。许多小演员成年后,转行改演与之艺术相近的南词或土京戏。肩膀戏的角色不多,只能演些生活小戏,如《小放牛》、《打花鼓》、《小补缸》等。后来也从南词、土京戏中吸收了一些剧目,如《大名府》、《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由于它是由小演员和成年人配合表演的一种艺术,很难表现人物众多、排场庞杂的大戏和武戏,这就给它继续提高和发展,带来局限。这种戏曲形式只活动于沙县城郊,其他地方很少流传,剧目也不多。肩膀戏唱腔多为民间曲调,经常用的有〔花鼓调〕、〔补缸调〕、〔小放牛〕等。后来也吸收南词和土京戏的音乐曲调,如〔南词北调〕、〔二簧〕、〔西皮〕等,使音乐唱腔丰富一些。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笙、笛等;打击乐有硬鼓、大锣、小锣、大钹、二钹、木鱼、打板等,锣鼓经与京剧近似。

肩膀戏的艺术特点 沙县肩膀戏小放牛

三明有哪些戏曲种类? 感谢邀请,但是真不敢说闽地那边的戏曲,毕竟了解的不多。最重要的是那边的语言很有特色很丰富,一般来说语言越丰富越多的地方,戏曲种类越多,因为地方戏就是服务地方的。虽然从网络资料看有梅林、肩膀、宜黄戏、还有南词,相信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时种类更多,毕竟随着地方语言的弱化,很多地方戏就没了。如同一个特别封闭的地方,文化传承会很垂直也会很纯粹。

肩膀戏的艺术特点 沙县肩膀戏小放牛

三明有哪些戏曲种类? 还有尤溪管前镇九曲的小腔戏蛮好的。

肩膀戏的艺术特点 沙县肩膀戏小放牛

肩膀戏都有哪些艺术特色? 在福建沙县夏茂地区有一首古老歌谣,唱道:第一好玩人叠人,第二好玩打死人,第三好玩迎大神。这是夏茂人到沙县城关游玩后,回夏茂与人诉说的感受。“人叠人”是说肩膀戏,它跟第二句的舞狮子,第三句的迎佛是构成并列关系的,都是讲沙县明间文化娱乐活动。肩膀戏也确实是好玩的,它与其他戏种迥然不同,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没有,这是独树一帜的戏。肩膀戏是不同于木偶戏和傀儡戏,更不同于双簧,上下演员都是真人。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出上半身,一个出下半身。出上半身的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站在出下半身的大人演员的肩膀上。两只小腿紧紧夹住大演员的头颈,而大演员也举起双手,向后握住小演员的两条腿,以做固定。小演员则可任意演唱表演,指手而不画脚。大演员则在下随戏走台,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高或低。上下配合得当,令人称奇,非常动人。肩膀戏演唱的都是《南词曲》和《西皮台》等沙县民间打击乐。《南词曲》有南词头、正韵、北调、南词等调;《西皮台》更丰富,有上小楼、新八板、谢水仙、新金中汉、延平板、老金中汉、露台串、老八板、西皮串。演的故事有《花子过关》、《补缸》、《姑嫂打渔》。乐师们演奏的乐谱,不是简谱,更不是五线谱,。

#梅林#演员#文化#福建三明#小放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