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碎屑岩的同生变形构造 沉积岩的特点有哪些?

2020-10-10知识6

一、陆源碎屑岩的基本概念1.陆源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破碎(物理风化)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之后,经过埋藏成岩作用形成的一类沉积岩。2.碎屑结构陆源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由四部分组成,即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其中杂基和胶结物统称为填隙物(曾允孚等,1996)。碎屑颗粒 是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是碎屑岩的主体部分,占整个岩石的50%以上。如砂岩中的砂粒。杂基 是指与碎屑一起由机械作用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较细粒物质。主要有粘土,此外有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等。胶结物 是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如碳酸盐矿物等。孔隙 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原生孔隙指沉积岩中在原始沉积时保留下来的孔隙,次生孔隙指沉积岩中在成岩阶段所形成的孔隙。二、碎屑岩的物质成分1.碎屑成分碎屑物质是陆源区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包括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简称岩屑)。最常见的碎屑物质是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各种岩屑和少量重矿物碎屑。(1)矿物碎屑石英碎屑 石英(图8-1)是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矿物碎屑,主要来源于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及先成的沉积岩。长石碎屑 。

碎屑岩的同生变形构造 沉积岩的特点有哪些?

内碎屑的定义? 内碎屑结构由同生成因的粘土质碎屑经再沉积并被粘土物质胶结而成。内碎屑:指沉积盆地中已沉积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再沉积而形成的颗粒。也可以是其他作用形成的。而来自于盆地之外,从老地层内剥蚀搬运而来的碳酸盐岩碎屑应属于陆源碎屑。内碎屑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现象。常具塑性变形或磨蚀的边缘,颗粒边界常切割粒内的化石、内碎屑、瘪粒或球粒。它可以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也可以是单一的微晶泥晶结构。圆度可以很好也可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竹叶状灰岩中的“碎屑”就是比较典型的内碎屑。内碎屑按其直径大小可划分如下几个粒级:>;2毫米砾屑;2-0.5毫米粗砂屑;0.5-0.25 毫米中砂屑;0.25-0.1毫米细砂屑;0.1-0.03毫米粗粉屑;0.03-0.005 毫米细粉屑。也就是说:在沉积盆地中已经半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又被水流搅乱了,形成了一粒一粒再沉下来,这样形成的东西就叫内碎屑。它不是外来的物质,成分和原地的一样。

碎屑岩的同生变形构造 沉积岩的特点有哪些?

碎屑岩的结构和孔隙结构是什么? 碎屑岩的结构组分包括碎屑颗粒、填隙物和孔隙。因此碎屑岩的结构就应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胶结物和孔隙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诸方面的特征。碎屑岩的成因十分复杂,这些成因特点常常会在沉积岩的结构上有所反映。因此,结构在沉积岩的研究中除可作为鉴别、描述、分类命名的依据以外,同时也是沉积成因分析的重要标志。碎屑沉积的原始结构中可以存在大量的粒间孔隙,如天然砂的孔隙度可为35~40%,这一特点也是碎屑岩在结构上与结晶岩的重要区别。在结晶岩中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孔隙。碎屑颗粒的粒间孔隙可能被杂基所充填,也可由于粒间水的循环和沉淀,形成大量胶结物,从而减少甚至最终填满孔隙。这些填隙作用除部分出现在沉积—同生期外,大部分发生在碎屑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碎屑岩的孔隙是碎屑岩中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孔隙的存在及其形成、发育特点,除与组分的类型和性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碎屑颗粒的形状、大小、分选性及填集方式。因此碎屑岩的结构分析是储集层地质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碎屑岩的同生变形构造 沉积岩的特点有哪些?

沉积岩的岩石结构 根据粘土质点、粉砂和砂的相对含量,可将粘土岩的结构划分为以下几种。按岩石结晶程度可分为非晶质粘土结构,隐晶质粘土结构,显微晶质粘土结构,粗晶粘土结构和斑状粘土结构。按粘土矿物结合体的形状分为胶状粘土结构,鲕状粘土结构,豆状粘土结构和碎屑状粘土结构。此外,还有生物粘土结构和残余粘土结构等。根据不同粒级的火山碎屑物在火山碎屑岩中的含量可分为4种基本结构类型: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和火山尘结构。此外,还有塑变结构、沉凝灰结构和凝灰碎屑结构。(见火成碎屑岩)岩石构造由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引起的沉积岩层内部和层面上宏观特征的总称。它有无机和有机的,有原生和次生的。沉积岩的构造可用于推论沉积条件,判断地层顺序。原生沉积构造,沉积阶段机械作用生成的构造。是沉积环境的标志。它包括3种构造。①层间构造,流体侵蚀冲刷先期沉积物的表面痕迹和堆积形态。它能指示风、水流、波浪的运动方向。波痕是最常见的层间(面)构造。它是流体流经底床时床沙运动的形态,又称底形。②层内构造,又称层理(图1)。流体在搬运过程中由载荷物质垂向和侧向加积形成。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代表瞬时加积的一个纹层。层系是在。

沉积岩的构造

一、成岩作用阶段成岩作用(Diagenesis)一词,最先由VonGümbel(1868)引入文献,但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Walther(1894)在他著名的《LithogenesissderGegenwart》一书中重提这一术语,并给予严格的定义,成岩作用才为人们所接受。按照Walther(1894)对成岩作用的定义为:“岩石(即沉积物)在其沉积以后在没有经受压力和火成热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和化学变化。一般将Walther(1894)的定义视为成岩作用的经典定义。然而,百余年来,人们对成岩作用的理解很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1.广义的成岩作用概念与成岩阶段划分一些研究者认为,成岩作用应该是广义的,该作用应包括自沉积以后至变质和风化之前,所发生的所有对沉积物特征的改造作用。将成岩作用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成岩作用阶段。2.狭义的成岩作用概念与成岩阶段划分持该观点的研究者将成岩作用的概念限制于由沉积物为上覆沉积掩埋开始,至转变成固结的岩石之前所发生的变化。按照这一观点,沉积物沉积下来至沉积岩的变质和风化作用之前所发生的变化为“沉积期后变化”,而“沉积期后变化”则是由一系列相继发生的作用或过程组成,即由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和表生作用组成。。

碎屑岩的结构

#碎屑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