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

2020-10-10知识6

阳明学派的崛起原因 王阳明在世时,其学术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和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还不是很广泛,而且不时遭到朝廷内外的攻击和责难,更被程朱理学的信奉者斥之为“伪学”,攻之为“异端”。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才逐步左右思想界,风靡一时。在教育领域里,程朱学派养成的教育传统窒息了自由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把熟读朱熹注的“四书”和《性理大全》等书,奉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出入,否则被诬为离经叛道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61303130。“王学”的出现,要求人们摆脱程朱学派章句语录的桎梏,“反求诸心”,追求自己智慧、道德的灵光,这在当时学术界确实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王学”将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说教臻于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更便于推行和传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统治阶级青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任何一种新的和具有革新性的学术、思想流派的崛起和确立,其权威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王学”的创始人和学派的首领,王阳明是充分具备这些条件的。王阳明在政治实践、教育实践和学术成就方面,如果按封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在“立功”、“立德”、“立言”等要求上都是堪称楷模的。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

“天泉证道”什么意思? 天泉2113证悟亦称“天泉证道”。指明王守仁在浙江5261会稽天泉桥上与4102大弟子钱1653德洪、王畿就“四句教”的师徒对话。守仁曾将其为学宗旨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王畿认为:“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畿的关注点在于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的“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既然心、意、知和物皆为一件事物的不同状态,那么心之本体既是无善无恶,那意、知、物却又如何能论个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呢?由此出发,四句教本身便看似与心学的其它观点相矛盾了。于是在后世阳明学派的分支中,王畿一派的学术观点中便可以看出,王畿虽不曾否认阳明先生四句教的观点,但却认为四句教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妥,故而他也不拘泥于四句教原句,提出了自己的四无之说:“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扩展资料1527年9月,阳明先生守孝期满复职,奉命去广西一带讨伐叛乱。出征前针对两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于“四句教”。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

黄绾是怎样\ 王守仁生前长期讲学,弟子众多。他死后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排斥,学术思想遭到攻击,而其心学思想体系却风靡一时,广泛传播。《明儒学案》中,仅王门学者就有浙中、江右、南中。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