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意思? 代为更正:末句应为\"听其言而观其行\".翻译成白话文应该是:起先我对于他人,(是)既听他的言论而且还谈论他的行为,(而)现在,我对于他人,(是)不但听他怎么说,而且还要看他怎么做。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什么意思 当初我对于别人,是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是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与所说的一致)。望采纳 谢谢
如何理解,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谢邀作答!对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一语的理解,很是简单。就是一个有很好品行的人,应该少说空话丶套话丶大话和不说假话,把自己的精力和立足点放在行动上。同样,在看待及评解这些人时,不但听他们是如何的说教;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如何的行动。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应该多做少说,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言语上的长子和行动上的矮子!见解肤浅,请见谅!
孔子说:\ 吃了亏呗,刚开始呀,孔子听别人说啥就信啥,后来吃了亏了,学乖了,看他说完,怎么做!这样再做判断。很多人,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呀,和人相处,要留个心眼,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如何理解,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动上的敏捷代表一个人的处事态度,说一套 做一套是我们在工作上,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认识一个人往往都是从小处去看的。中国人有个老礼儿,看人事儿上见。而君子呐?常以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之道来处世。所以说;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小的言行中,小的动作上都要有所行动。不敷衍,不推诿处处让人看到积极的态度。
谁使孔子由“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 宰予2113 听其言而观其行。子曰:“始吾5261于人也,听其言4102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653。于予与改是。(《公冶》)。开始我对待人,是听他的话就相信他会这样做,现在我对待人,是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与说的一致,从接触你后就改成这样的。冉求 鸣鼓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无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是的意思.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译文〕孔子说:“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对于我来说就改掉这个.”“是”的意思是 这;这个
如何理解,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该如何理解?你怎么看?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评述】道是什么?道德是什么?良知是什么?这都是同一个问题。其实所谓的道,儒家认为道就是良知与行动的合二为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看似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但是其里面的涵义与力量却很少人能真的明白。如果能明白,做大事不在话下。因为这道是可以一以贯之,是可以举一反三。正如王阳明说的:“千事万事只是良知这一事”。也由此可见,良知这一件事情,也是可以变成千事万事的。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是的。就说企业的制度吧!大家都知道企业制度有上下班时间,有绩效考核,有成本控制等等。但是这些制度是凭空出来的吗?不是!这些制度坦白说只是为了考核勤奋。勤奋是什么?是品德。大家想想看,企业没有规定上下班时间,如何证明这个人勤奋。可见,在说上下班时间时(行)已经包含道德了。王阳明:“知中已有行在,行中已有知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换成白话来说:所谓的行已经有良知在,所谓的知也已经有行在。所以,看人做事,一定要以道,一定要以知行是否合一、心物是否一体来断定事物。只有如此,才能辨是非,才能做正确的决策,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