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北道情吴逆了 陕北道情的介绍

2020-10-10知识7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陕北道情吴逆了 陕北道情的介绍

陕北道情的艺术流派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吴逆了 陕北道情的介绍

陕北道情的介绍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吴逆了 陕北道情的介绍

陕北道情的曲调发展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分东路和西路两种。东路即新调,西路即老调。其调式不同,东路为征调式、西路为商调式。但两音的曲牌名称基本相同。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平板”、“阳板”、“落板”、“代板”、“导板”等板头和板尾。无帮腔“嘛韵”,曲调词格一般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四句一段。伴奏音乐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用四股弦、双马尾制弓)、管子,号称三大件。武场有简板、渔鼓和陕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铰铰等,构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显著特征。新道情的唱腔,经过艺人改造,板式变化体成分不断增多,采用《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乐器上,改用板胡为主奏,并增加了提琴、打琴、长笛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清涧骆儿巷一琴师还在四音子的基础上,改制出一种六音子,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

陕北道情的传承意义 1、陕北道情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传统的文化。无论剧本结构,语言风格都具有活化石的意义。2、音乐与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的音乐截然不同。保留了远大的道教音乐风格。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3、在新文艺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民间流传甚广,是陕北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晋语是山西省方言,陕北说晋语,为何有人把山西民歌说成陕北民歌? 山陕民歌其实主要说的是陕北榆林和晋西北的黄河两岸一带的民歌,民歌这个叫法其实很扯,叫山歌更准确一点,中国各地的民歌基本都是在大山里发育的形成的。这一带的民歌其实真的傻傻分不清,曲风和歌词反映的生活内容也差不多,本就是一衣带水,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近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谈不上什么晋语啊陕西官话啊,这两个地方的地方方言其实都和山西官话和陕西官话无关!因为我是山西人,对陕西的其它地方的民歌不熟悉,我总觉得陕甘宁那一带、秦岭那一代的陕西民歌肯定是另一个风味。因为山西太行山地区比如长治上党左权一代的民歌风格于山西西北部的民歌根本就不是一个风格。民歌的地域性极强,山陕两地的地形多变,民歌种类很多,谁要是一句山西民歌或山西民歌来概括的话,脸会被打的piapia滴!

#陕北道情#艺术#道教#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