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语文教材发展史 《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

2020-10-10知识8

一些二本提前批专业说八协计划,是什么意思啊? 那个计划大部分都会给少数民族,而且人能少。机会好小。“八协”是“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的简称,是国务院批复内蒙古自治区1973年上报的《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蒙古语文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试行草案)、《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关于加强蒙古语文工作的意见》(试行草案),于1974年(3号文件)和1977年(138号文件)的要求成立的。“八协”即“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的简称,由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共8个省、区人民政府主管领导或直属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由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领导,中央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办公机构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国务院在138号文件附件之一《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工作简则》中指出:“协作小组的工作,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遵循党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原则,联系八省、自治区的实际,制定工作规划,组织协作,总结交流经验,努力完成协作项目,促进蒙古语文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语文教材发展史 《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

《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 《沁园春·长沙》属于“现代诗”。《沁园春 长沙》写于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之间,所以属于近代诗的范畴。同时《沁园春·长沙》的语言是白话,所以它是一首现代诗。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旧诗:又称“旧体诗”,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包括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主要指五言、七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其名称是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的“新诗”的对立物出现的。扩展资料新诗与旧体诗的主要区别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即语言方式的变化。而语言方式的变革,新诗较旧体诗更为复杂,走得更远。可语言方式的不同表达,就诗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新诗的起源说称其受外国诗的影响而生成,这自然有一定道理。可用汉语写作便是新诗民族化的独有表达,用汉语写作的诗其本身就植根于母体之中,就有着民族基因的传承,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一个象形的人无法变成拼音的人。诚然,中国新诗受外国诗的影响而生长,但那只是营养的吸收,不能因为施了欧美的化肥自己就变成了化肥。中国新诗的来源只能植根于母语,古体诗词无疑是新诗本质上的根源。如果说《诗经。

语文教材发展史 《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

语文的发展史 一、历史的回顾:“语文知识”何以成为一个问题20世纪语文教学是从古代综合性的、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其标志,就是“语言专门化”。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从传统的全书式的教育向“语言专门化”教育的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化”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型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语言教学,但都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马氏文通》一书,希望“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可以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出现包括注音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的笔画、修辞、语法等内容的语言知识教学。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现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发音”“读法”“书法”“作法”“缀法”等语文知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应该是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该教材以语文知识为经,以选文为纬,是中国。

语文教材发展史 《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

如何进行语文单元整合性学习共同学习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如同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是什么意思?

请问语文教学论与语文课程论有什么区别?这个考试是统考的吗?主要是针对苏州大学的。语文教材论主要研究语文教材的发展史和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主要研究语文教学。

中国语文发展史 20世纪语文教学是从古代综合性的、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其标志,就是“语言专门化”。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从传统的全书式的教育向“语言专门化”教育的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化”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型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语言教学,但都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马氏文通》一书,希望“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可以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出现包括注音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的笔画、修辞、语法等内容的语言知识教学。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6393764现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发音”“读法”“书法”“作法”“缀法”等语文知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应该是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该教材以语文知识为经,以选文为纬,是中国现代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沁园春·长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