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软变形构造 软岩成分组成及微观构造特征

2020-10-10知识6

判断硬岩和软岩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硬岩和软岩的标准可以根据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来确定,大于60兆帕为坚硬岩石,30~60之间为较硬岩石,15~30为较软岩,5~15为软岩,小于5为极软岩。1、软岩是指单轴抗压强度。

软变形构造 软岩成分组成及微观构造特征

主要变形构造

软变形构造 软岩成分组成及微观构造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

软变形构造 软岩成分组成及微观构造特征

软岩成分组成及微观构造特征 通过磨片进行岩矿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对各剖面中岩组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组分特征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分析。岩矿鉴定分析表明,四种典型岩组可分别命名为:变形纹层状页岩、泥炭煤、条带状炭质页岩、云泥质粉砂岩,除泥炭煤外,均为泥质岩类。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泥化夹层岩组的矿物成分主要以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为主,其余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等。泥质岩类具显微鳞片结构、分叉裂缝、同生变形层理构造、枝状张开缝、阶梯状裂缝、揉皱变形构造,泥炭煤具泥炭结构、定向构造,云泥质粉砂岩具显微定向结构,充填或未充填的交错网状裂隙、揉皱变形等构造。软岩组成成分及微观构造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从微观显现了软岩这一复杂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的特殊性,为后续岩体力学分析提供了依据。

水平构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至少列出四点,并描述其变形特点 “水平构造”是一个地理学名词,原始沉积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出状态称为水平构造。当地面未受切割时,地貌上。

断层构造 通过前期地质勘探,在工程区,规模较大的断层主要有两条,其中以F3断层对紫坪铺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边坡的影响最大。1.F3断层F3断层位于坝轴线下游360m(图2-4),即泄洪排砂洞和溢洪道冲刷段。据16#、28#平硐揭露,产状为N50°~70°E/NW∠50°~75°,宽55~87m。由糜棱岩、碎裂岩、碎斑岩和碎粉岩、砂岩构造透镜体等组成。其中,糜棱岩、碎粉岩及碎斑岩由炭质页岩及煤层形成,且糜棱岩呈团块状或透镜体分散在片状岩体中,结构疏松。整个断裂带中,鳞片状,光面、镜面发育。揉皱强烈,性软弱,是断层的主体。其结构疏松,轻击或手搓即成粉末状。断层泥见于层面及次生挤压面上,厚度一般2~10cm,局部达50cm,软塑性,有滑感。此外,还有角砾岩,砂岩透镜体,均分散在炭质页岩及煤层中,方解石脉也较发育,多呈厚0.5~1cm的断续条带,软弱岩组具体发育特征参见第三章第一节。由此可见F3断层带成分较复杂,性软,属于Ⅲ~Ⅳ类崩解岩(崩解指数10%~100%),遇水后极易崩解,崩解速度很快,其崩解现象描述见表2-4。虽结构密实,但在平硐中多处坍塌,需采用密集支撑,可见其自稳能力差,因而导致其工程性状极差。所穿过的工程部位主要为溢洪道出水口、泄洪洞出水口、冲砂洞出水口等。表2-4 F3断层岩崩解性特征。

板块构造学说是关于全球构造的理论,是当今地球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学说。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三个阶段。1.大陆漂移说德国人魏格纳(A.Wegener,1880~1930年)于1912年提出了这个假说。他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轮廓非常吻合,似乎是沿大西洋发生过裂开和漂移这一现象着手,收集了大量有关地质结构、古冰川、岩石和化石等资料,发现有许多相似性与可拼合性,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开创了大地构造学中的新潮流—活动论。他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大约三亿年前(石炭纪后期),曾经是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后来在中生代时才逐渐分离、漂移,形成现在的状态(图13-38、图13-39)。图13-38 大陆壳在漂移过程中几个时代的位置(魏格纳,1912)A—晚石炭世;B—始新世;C—早更新世图13-39 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拼接(据E.C.Bullard,1965)大陆漂移学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壳,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基底之上漂移。大陆漂移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大陆由东向西飘移,由潮汐摩擦阻力引起的;另一个是大陆由极地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所致。由于漂移速度不同,。

枕状构造的形成原因 枕状构造(pillow)与球-枕构造(ball-and-pillow)、负载构造(load)是地层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它们在形态、产状、变形机制等方面是不同的。枕状构造是砂层中一组呈凹形弯曲的变形沉积体,它的原始层平行于枕状体的底面,顶面则是一个平直的截切面。枕状构造是由于层状砂层强烈液化向上覆软沉积砂层流动、穿刺,使之弯曲褶皱,在原地固定位置形成的,因此枕状构造在一个层内是沿岩层走向呈现一系列相间隔的向形和很窄的背形。形成球-枕构造与负载构造的软沉积层包括细砂单元与上覆粗砂单元。他们的变形机制与砂层的液化作用有关。下伏细粒砂单元具有强的液化变形而上覆粗砂单元为弱变形层。上覆粗砂单元(比重大)在下伏细砂单元(比重小)之上形成一个不稳定重力驱动系统,地震发生时的剪切力使重的粗砂(弱液化)陷落下沉至下伏细粒单元(强液化)中成负载构造和球-枕构造。球-枕体位于细砂层的不同位置,表明他们是下沉穿越细砂层单元为异地沉积体。形成枕、球-枕及负载体的软沉积物液化变形机制不同,但液化作用的触发机制是强地震。这些液化变形构造在实验室砂层的振动液化模拟实验中也已得到证实。地层中的枕状构造及球-枕、负载构造代表一次Ms>;5的古地震灾变事件。古。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