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国志王肃转 在孙权劝学三国志王肃传中吕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之处孙?

2020-10-10知识151

在孙权劝学三国志王肃传中吕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之处孙? 我觉得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能够尊重事实,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自强不息。

三国志王肃转 在孙权劝学三国志王肃传中吕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之处孙?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译文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

三国志王肃转 在孙权劝学三国志王肃传中吕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之处孙?

三国志魏书卷十三王肃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公之奉魏,不敢不尽节。魏之待公,优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于王者,是故远近归…

三国志王肃转 在孙权劝学三国志王肃传中吕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之处孙?

孙叔劝学和三国志王肃传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处? 《孙权劝学》主要讲的是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和吕蒙读书学习后的变化,而《三国志 吕蒙传》主要是写吕蒙的生平经历等等。

三国志 王肃传 注引 翻译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7383833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略有改动) 1.治:研究或:有的人2.书读了许多遍以后,它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3.示例一:读书须勤奋,要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示例二:读书要反复深入研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意对即可)

三国志,魏书,王肃转.翻译

#三国志#三国#王肃#孙权劝学#魏书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