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中的代表作品
亲们,请教一下敕勒歌是北朝民歌,还是出自于汉乐府!!!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扩展资料:《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2113歌从劳动人民的5261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4102,具有很高的艺术1653成就。①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②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汉乐府作品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最为杰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
汉乐府有诗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首诗反映了在汉军打击下,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D
汉乐府是人名还是什么 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
汉乐府的诗怎么唱? 这个问题应该没人能回答你。别说是汉乐府,就连词的曲调都没保存下来。中国传统就是朝代更迭时,伴随之的音乐系统也会崩溃。周秦以后,承接《诗经》系统的,就是汉乐府。前面提到朝代更迭,音乐系统也随之奔溃,到周→汉之间,连诗歌的发展都裹足不前,何况是音乐。直到汉高祖刘邦作《大风歌》、唐山夫人作《房中祠乐》之时,诗歌与音乐才略有复兴。而后,汉武帝建立「乐府」,采纳诗歌诵咏。这也就是「汉乐府」诗的由来。《汉书丨礼乐志》记载云: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这里便浅略的谈到音调和歌曲。八音: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乐器的音调。十九章之歌:这里是指汉乐府的《郊祀歌》十九章而在汉、晋之间的乐府中,《乐府诗集》记载有清商、平调、瑟调等种类下包含的乐曲;《相合歌辞》也有相合、四弦、楚调等诸曲。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到现在来看,并没有具体的音调记载流传。第二,汉字的古音发音也是个问题,我曾经听过,郑张尚芳先生用中古音拟音读过《关关雎鸠》,但是没有声调。简而言之就是古音的音调也是不可考证了。《碧鸡漫志》中提到,西汉时期,古乐府(也就是所谓的汉乐府)开始兴起,到魏晋时期盛行,到隋唐时期消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