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什么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拓展资料】全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完整诗句的全文解释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作者表达了什么之情?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全诗 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 是指蝉的鸣叫响亮不是应为秋风的缘故,而是自己站在高处,所以才传的远。表现出作者的清高脱俗,不为外物所影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咏蝉三绝”,妙处在于一个“绝”字,而此诗之绝正是在于作者巧妙运用比兴手法,艺术性地展示了高洁清远的品格境界。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一唐虞世南《蝉》这首诗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比兴。“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写引发歌咏抒怀,既是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如果说“比”是一种文学方法,那么“兴”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超越自然和自我,又直接联系自然和自我;营造“无境\"“无我”的艺术境界,而又直接联系\"有境”“有我”的现实情怀。比兴手法自《诗经》起就已被广泛运用,唐诗尤多比兴。而虞世南这首咏蝉诗高明或者说绝妙之处,不但统篇施以比兴,而且诗面文字全部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叙述,\"比”和“兴”了无痕迹,深藏其内,又浅显于外,通过对鸣蝉的白描直叙,不知不觉地把人们由表及里带入对品德境界的艺术思考,潜移默化地兴起与作者共鸣的思想感情。实现了客观景物的\"比”和主观情感的\"兴”自然转换,无缝对接,契合如一,不给人留下任何人为使用比兴的蛛丝马迹,更无任何雕琢之痕,浑然天成,给人以“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高洁纯粹艺术之美。观物而化人,入画而出境,品诗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