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疫情下,一个农民工家庭的高考样本

2020-07-20新闻1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一个月举行的2020年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讲都注定是不平凡的经历,对于家有考生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更多了几分守护的味道。寒假一延再延、返校日期一推再推,父母在外打工归期不定,兄弟姐妹们努力抱团取暖。最艰难的时光里,他们在孤独的“战场”战斗。在经历波折与磨砺后,他们重新审视人生,定义生命,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疫情暴发,曲折的回家路

“神兽即将出笼,准备迎接!”2020年1月20日,腊月二十六,正在老家邯郸市邱县读高三的郭一飞放寒假了,父亲郭华激动地在家庭群里发了这条消息。2010年,郭华和妻子周俊美从田间走进车间,成了天津一家钢铁厂的工人。几乎每年寒暑假,两个儿子都会像候鸟一样“飞”到天津与他们团聚。今年寒假,也不例外,腊月二十八,孩子们乘坐长途大巴车到了天津。然而,猝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

7月8日,高考结束后,郭一飞和妈妈合影留念,与爸爸击掌庆祝。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随后,全国各省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除夕夜,人们还在揣测第二天能否外出拜年时,“下一秒”就传来了禁止外出的消息。大年初二,封村、封路、小区戒严。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传播,给春节蒙上了恐惧的阴霾。

“孩子原定初五开学,我和妻子本打算开车一起回老家。厂里通知所有在岗员工不能外出,上一天班要测量5、6次体温。凡是从外地返厂者,都要隔离半个月。”郭华回忆说,开车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大年初二上午,他就开始四处打听长途大巴车何时恢复运营。然而,初二下午,家长群就传来班主任的通知:由于疫情,接上级通知,高三学生原定于初五开学已取消,何时开学等学校通知。请学生在家进行认真复习,不要外出。

疫情期间,学校为高三学生寄送备考资料。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越来越多,防控形势日益严峻,郭华越来越担心。“往年初三就恢复运营的长途大巴,直到初四也没有复工的消息。开学虽然推迟,但这学迟早会开吧。为确保高考万无一失,一定要赶在交通彻底切断之前,把孩子送回老家,这样最保险。”想到这些,郭华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车,他将找车的需求发到了手机里所有微信群和QQ群,没想到竟得到了回应。原来,一位邱县打工者返津后,因为所住小区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入内,尝试各种办法无效后,无奈只得原路返回邱县。与这位车主联系上后,正月初五早晨,郭华把两个儿子送上了车。

“当时听说不开学了,心里还有点小开心。”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一飞不喜欢被管束,他曾因推迟开学而有过短暂的开心,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推迟,就将近3个月。疫情同样打乱了大学的开学计划,哥哥郭一政是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被“禁足”在家。

特殊时期,抱团取暖的男孩们

5年前,郭华在县城买了一套期房,房子交工后进行了简单装修。从天津回邱县后,各个村庄道路封锁,兄弟俩无法去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只好住在县城的房子里,没有暖气,没有冰箱,没有电视,连WIFI也是蹭的。后来,这套房子又迎来了另外三个有同样遭遇的男孩,因疫情无法外出打工的表哥王寒、春优,以及和一飞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上学的表兄弟春佳。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7岁。特殊时期,两个弟弟要高考,三个哥哥则主动承担了本应属于父母们的责任。

7月8日晚,家长为郭一飞和春佳举行“庆祝宴”。

“每次做饭前,我都会问弟弟想吃什么,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随便’。‘随便’这饭,其实是最难做的。”回忆做后勤管家的日子,郭一政一脸无奈。过了一段“早晨挂面,中午米饭,晚上熬粥”的日子,哥哥们的“菜谱”渐渐空了。“春优哥哥是大厨,会的花样最多。我哥炒的白菜最好吃了,炒土豆最难吃,切得有粗有细,粗得都咬不动。”一飞对哥哥们的厨艺一顿评价和吐槽。“疫情结束,俺郭一政可以去饭店当大厨啦!”面对父亲的夸奖,一政坦言,弟弟的厨艺也不错。“我生日那天,人家一飞还做了一次小火锅呢,没舍得买肉,只涮青菜豆腐,一飞曰‘低配版小火锅’!”一政笑着说。因为疫情,抱团取暖的兄弟们,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情。

开学无期,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备战高考的号角越来越响。正月十九,教育部门印发通知,提出“停课不停学”,随后,全国各地开启了线上校园模式。

“每天早起6点15之前打卡,进行早读。”一飞和春佳按照老师的要求,下载安装了学习软件。然而,在家备考并不轻松,往往是这一科作业还没做完,那一科又来了。很快,他们便失去了对网络课堂的新鲜感,渐渐进入疲惫期。3月31日,在距离2020年高考原定开考时间剩下68天时,教育部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当时感觉有点熬不住了,战线拉长了,有些焦躁。”对于突如其来的备考“加时赛”,一飞的情绪产生了波动。“早晨不按时打卡,或者打完卡,又回去睡觉。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好几次。”远在天津的郭华和周俊美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放平心态,别慌,全国上下都一样。”每次打电话,郭华都积极开导孩子。

“7岁那年,父母去天津打工,我就住进了寄宿学校,我爸虽然说话直,但处处为我们着想,我妈爱孩子,为了生活被迫外出打工,她为我们付出了一切。”表面笑呵呵的一飞,其实心理非常细腻,想到这些,他便没有理由再偷懒。

迷茫中,好消息接踵而至。封城76天的武汉,在4月8日零时按下了重启键。第二天,河北省传来了普通高中毕业班统一开学的消息,开学日期:4月23日。

“网课总共上了81天,我哥给我做了3个月的饭,洗了3个月的衣服。爸爸妈妈,几乎每天打电话关心我们。”一飞说,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陪他一起追梦的父母和兄弟们。那段被“禁足”的日子,也会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白衣战士,坚定了从医梦想

“一飞出生时,中国抗击非典取得了胜利,于是姥爷便给孩子取了一个带有‘fei’音的名字。”采访中,周俊美向记者讲述了“郭一飞”名字背后的故事。生于“非典”,考于“新冠”,成为这届考生所独有的标签。

在与这段特殊时光相处过程中,这一届考生体会到了社会各行业人员的价值,尤其是白衣战士用团结、奉献、牺牲凝聚而成可背负河山的力量,也为自己的人生积蓄了前行的动力。

7月8日,高考结束,郭一飞扛着被褥走出校门。

“当时抖音上有很多白衣天使奋战武汉的新闻,一看就想哭。”一飞说,钟南山、李文亮、张静静这些名字在他的脑海中如星星般明亮。“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懂医,就能像他们一样去武汉救人了。”17岁的一飞稚气未脱,在谈到心目中的白衣偶像时,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

3月27日,老师在微信群里统计每位学生的目标大学。在选择未来方向时,一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理想学府是天津医科大学。而春佳,则选择了河北医科大学。令他们惊奇的是,选择学医的同学还有很多。“我们班47个人,17个人想学医。”一飞向记者展示当时的聊天记录,同学们理想中的医科大学有: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等。抗疫过程中,白衣战士仿佛黑暗中的一道光。如今看来,这道光不仅驱散了病魔,还赋予了一代少年敢担使命、敢负重任的豪情,最终将凝聚成他们书写青春华章的精神力量。

“学医吧飞,爸爸支持你。像白衣战士一样,治病救人,受人敬重。不管再上多少年学,爸爸也供你上。”郭华这样鼓励孩子,也对记者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培养孩子做医生,意味着本科、研究生、博士,这一路,多少花销无法估计。我俩只有好好干了。”郭华望着身边的妻子,二人会心一笑。在外打工多年,夫妻俩对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相信,知识不仅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也能改变家庭的未来。他们不仅慷慨投资孩子们的教育,还乐于提高自己。“我们也得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被孩子们甩远了。” 45岁的郭华在工作之余练了一手好字,最近正在学习安全工程师的相关知识。

别样关怀,用仪式感弥补缺失的陪伴

自从1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郭华一家的生活就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从天津津南区到邯郸市邱县,近400公里距离,开车4个半小时,路程不算太远,开车时间也不算太长,回家的路却没以前那样顺畅。为了给孩子加油鼓劲,夫妻俩本打算在高考前赶回老家。但是由于前段时间北京疫情反扑,天津形势紧张,厂里对职工的管理非常严格,原定的回家计划无奈搁浅,他们直到7月8日下午2点,才开车赶到邱县。

十年苦读,只待今朝。高考,是孩子决定人生高度和广度的重要时刻,也是这个普通农民工家庭改变命运和在社会大舞台面前亮相的绝佳机会。到邱县后,夫妻俩一刻都没有休息,而是大大奢侈了一把:订蛋糕、买鲜花、准备大餐,一个下午就花去了在天津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孩子从留守儿童到留守少年,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日子里都没有夫妻俩的身影。而今年因为疫情,曲折而漫长的备考路上,他们再次缺席。创造这样一种仪式感,也许就是他们尝试弥补多年来缺失的陪伴的一种方式。

弟弟居家复习期间,哥哥成了后勤管家。

7月8日傍晚,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门口,拥挤的人群中,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郭一飞扛着大包小包走出学校,17岁,1.9米的瘦高个,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到高考结束时,在校寄宿的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父母了,当看到母亲举着鲜艳的向日葵花束站在校门口时,他孩童般灿烂的笑容中竟露出一丝意外。接过母亲手中的鲜花,他和父亲颇有默契地击掌庆贺。

随着高考落幕,郭华和周俊美终于了了今年的一桩大心事。7月13日,他们又踏上了打工的征程,回到了为家庭奋斗的战场。在经历疫情大考后,孩子们也将带着理想出发,在大学校园里追风逐梦。若干年后,在国家需要之时,他们也将带着这份特殊的抗疫记忆,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河北工人报记者周斐)

#新冠肺炎_社会#高考#农民工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