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和还,是什么意思? “绿”字是吹绿的意2113思,是使动静5261结合,用得绝妙。表达春风的到来,表4102现春天1653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还”字是回家的意思,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一眨眼,又是春天了,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家。这有点像杜甫的感慨“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不过王安石用了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扩展资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在创作时候王安石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都是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一个春天到了,江南又呈现出一片绿色.我还是不能回家,明月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呢?表现上看是作者是故乡的思念,其实是作者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在期望着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的一天。
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2113的田5261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4102出自:1653王安石·北宋《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绿:吹绿,拂绿。扩展资料:《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还”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什么呀? 江南的岸边的树又绿了,春天又来了,就是又过了一年了 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在我的故乡的地方照我回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一个春天到了,江南又呈现出一片绿色.我还是不能回家,明月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呢?表现上看是作者是故乡的思念,其实是作者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在期望着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的一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