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的超极化是只有后膜受影响还是后膜所在的整个神经细胞的电位都处于超极化状态? 能。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后膜电位外正内负的情况进一步加剧。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生理学中的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分别是什么意思? 极化:指事2113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极分5261化,使其性质相对于4102原来状态有所偏离的现象。去极化:又1653称除极化,是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当膜由由0mV变化到20-40mV就是反极化过程。超极化: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复极化: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扩展资料:细胞极化: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正、电荷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极化。去极化过程:在膜的去极化初期,钠离子通道几乎立即被激活,大约在0.5ms内,钠离子的通透性即比静息时增加了500倍。由于钠离子在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浓度梯度,细胞外的钠离子将迅速向膜内扩散,使膜两侧的电位差急剧。
生理学中的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分别是什么意思? 极化: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极分化,使其性质相对于原来状态有所偏离的现象。去极化:又称除极化,是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
神经细胞安静时(未受刺激)处于下列哪种状态()A.极化状态 B.去极化 C.超极化状 参考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安静时(未受刺激),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这种状态称为圾化状态。所以答案选A。
超极化后电位是如何恢复为静息电位的? 极化2113→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是5261静4102息电位的概念:概念 将一对电极在1653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上任意移动,可见两点间无电位差。如果将其中一个插入膜内,则可观察到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以膜外为零,膜内则为负值。一般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红细胞的RP分别-90 mV、-70 mV和-10 mV,即不同类型细胞的RP数值不等。RP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polarization);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此时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RP的绝对值;反之,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或负电荷增加)的方向发展称为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1.2 RP的形成机制:如果细胞膜不允许任何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则膜两侧是电中性的。而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说明静息时有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实际上任何生物电的产生都是带电离子跨膜移动的结果。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K+顺浓差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与K+隔膜相吸,造成膜内正外负的状态。随着K+的进一步外流。
关于细胞极化的问题? 细胞的去极化指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变小的过程,而细胞超极化指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变大的过程.超极化的细胞膜兴奋性下降,因为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细胞更难进入去极化和动作电位状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细胞内部的生理活性并不受到膜极性变化的显著影响.极性变化影响的是细胞膜的兴奋性,这点在神经细胞中尤为显著.
什么是极化状态? 把静息时细胞的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polarization);当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称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