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的“国学热”和“读经私塾”现象? 谢邀!国学提法其实有其历史背景的,本身也存在着争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难道就不是国学了吗。过去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能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就不大一样了,高考是途径,高考命题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有关,高考这条路和旧时科举制度类似,只不过课程内容更丰富罢了。另辟蹊径,当然可以,学古文肯定受益,同龄人背诵几段诗词、古文在人前显得很酷,但在普通学校读书也可做到这一点,只不过没有那么夸张、炫耀、着古装而已,爱学者不择地,但总有收获。屈子离骚有这么一句,琢磨一下很有味道“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走捷径很好,但有时候却不是捷径,谁知道会不会绕远。
古人考秀才都要读哪些书? 诚谢邀请!顺祝诸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秀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废去,仅作一般儒生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呼府、州、县学的生员。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宋代以后科举都用儒学经学。明清两代以《四书》的文句为题,规定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的四部分,其中都有两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为八股。世称“八股文。应试者作文阐明义理,必须依照朱熹的《四书集注》。
8岁孩子已熟读背诵《大学》《中庸》《声律启蒙》《论语》应该再学哪些国学比较好? 我的建议是以蒙学为主。(劝孩子学《弟子规》的可以拉黑了)八岁…能背固然很好,但是不要指望他有什么深…
古代学习国学的顺序是什么?最好附上年龄? 古人读书是有顺序的。主要分为这几个阶段。一、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这个阶段属童蒙养正阶段,主要学习:(一)经典精读《三字经》《百家姓》《童蒙养正千字文》《弟子规》《孝经》(二)诗词启蒙《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三)典故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四)古文类《古文观止》二、童蒙养至。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儒经道统:《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三、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这个阶段主要学习一些历史经验: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四、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
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参加科举能否考中? 没可能,科举考试资格都得不到还谈什么科举中弟。科举前须童试,童试不分年龄,考生多为儿童。不是厚着脸…
报告会中提到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更形象更高效? 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说把书读上一百遍,文章的意思自然就领会了。书只有熟读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记得有个漫画叫“挖井”,一个人挖井不专注,挖一会一看没有水,就改个地方重挖,重挖几下一看还没有水,就又改了地方,第三口还是如此。就这样挖了好多口也没挖出水来。其实有的井底离地下水已经十分接近,非常可惜。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读得书很多,但都不深入,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读的再多有什么用呢?吞了一肚子囫囵枣,因为不能被消化,对机体没有任何好处。同理,书读的不少,却不能长学问,就毫无意义。不过,如果你只为消遣,猎奇,那也未尝不可,目的不同,对读书的要求就不同。如果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就要学会精读。好多文章读的少并不能很好领略其要旨,理解其精髓,要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查注解或者工具书,甚至向别人请教,以利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彻底消化吸收。由于智力和水平原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会有不同,接受某些事物需要一个过程,读书也是如此。这跟接触久了,生人变熟人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