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见者非眼

2020-10-09知识11

求佛教《楞严经》全文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见者非眼

眼晴看东西,为什么要定下神才能看的到.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见者非眼

求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与阿难对话.此段之前还有一段,对理解这段话有关.大致意思是:“若看不见东西的盲人得到了具有正常功能的眼睛而看到的种种事物是为‘眼见’的的话;那在暗室中什么也看不见但眼睛正常的人在给以灯光后能看到的种种事物就应为‘灯见’了”.然后接此段.若是为‘灯见’的话,那就是灯能看见事物,等若能看见事物了那还叫灯么;再者,就是灯能看见事物,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应当知道,灯只是提供了光源,让眼睛有了看见事物的可能性,而并非灯看见了事物.再者,眼睛也只是接受光线的载体而已,真正能够对光线信号和视神经信号进行分辨的、真正具有能看见东西功能的是为‘见性’,也就是你的真心啊。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见者非眼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这句话为什么和书里的不一样? 其实,两2113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5261。你所说的“世人大多眼空浅显,4102只见皮相,未见骨相”是墨宝非宝小说《1653一生一世 美人骨》里的话,可能是墨宝想要把《醒世恒言》里的话表达的更加古风一点,才稍作修改一下。这句话完整的是:“美人骨,世间罕见。有骨者,而未有皮,有皮者,而未有骨。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2113是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鱼的,不是吉祥的好事5261;能探知别人4102隐私的,定会招祸遭殃。这1653句话语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著作《列子》。列子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扩展资料:原文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之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若欲无盗,若莫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译文晋国苦于强盗太多。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看出强盗的相貌,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真情。晋侯叫他去查看强盗,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晋侯大为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

请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2113你所能看见的事5261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4102能守住本心,在看见1653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扩展资料:思想重心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

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是什么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 释义: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 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见要好。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这两2113句话是《金刚经》所说,也可以说是佛5261法的根本原则。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4102,都要将它1653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染住了六尘(见了相),而有了观念、见解、意思。这些观念、见解、意思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都是主观、扭曲的。因为不同因缘下所见同一种相观念或见解都属无常变化。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有此境界,能于一切相而不染住则不生无常变化的观念或见解、即见自性。凡夫的表现:凡所有相、眼见为实。明心见性的表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扩展资料:两者都是境界的表现。只是前者为迷、后者为悟。两者都只是境界的表现,切勿当作观念。就如凡夫虽然于凡所有相,眼见为实,但是这是不自觉的表现而非刻意的观念。宇宙间所有可以被人感知的现象(相),是有着“发生、壮大、衰老、消亡”的现象的,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佛家认为,凡不拥有永恒不变性质的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别当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观念。因为悟者的自然表现无有一法而建立,并非刻意营造或附会。

#般若#佛教#文化#如来佛#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