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对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类的传统文化作品需要熟背还是熟读? 首先,传统文化作品是要区别对待的。单就这两本书,要背过恐怕不太容易,熟读就可以了。因为我觉得有这个精力背背论语、唐诗宋词、名家古文等其他传统作品收获更大。老街为什么不推荐要背诵这两本书?一、营养价值不是很大 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相比,这两本书浅显的多,是幼童写诗的启蒙之作,但是没有值得背诵的经典名句与篇章。熟读了解对仗的规律即可,背不过再查即可。这两本书里的例句,成熟的诗人会避免照搬使用的。二、相比较用处不太大 将来写文章或者演讲时,您引用论语或唐诗等名篇警句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背诵唐诗宋词等,至少学生考试能考的到。三、孩子的精力是有限 孩子现在学的东西已经太多了,精力有限,压力太大,如果他喜欢,自然记得多甚至背过。学习要提高效率,有选择的安排孩子的时间。毕竟我们的应试教育不能忽视,最有利于应试教育的课外学习是首选。结语 所以不要逼着孩子背这两本书,想让孩子学诗的话,让他读懂读熟就很好了。如果要逼着孩子背的话,我宁愿让他背唐诗宋词。老街味道2018-3-9
怎样自学易经? 易经的东西晦涩难懂,一直在学,停滞不前啊 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现代学习方式和多是象数义理混合的,而卜筮则流于江湖。所以,先刨除一切概念,混合一切宗派,不然没开始学。
笠翁对韵 各章节的题目是什么含义?如何命名的? 《笠翁对韵》一东、二冬、三江等名并没有实际意义。写近体诗必须要合乎规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押韵。《笠翁对韵》采用的是平水韵,一东、二冬等名字就是其中的韵部名。
小朋友读国学经典有无顺序呢?比如,三百千,声律启蒙,论语等等? 原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当看到诸多回答问题的答案,让我心里凉了半截。于是乎,我还得出来说几句。学经典文化就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文化。绝对不能被蒙骗。孩子可以看不懂三百千,但作为家长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些书中包含的内容。三字经,开始由宋代文人王应麟编撰,集合了自古至宋的文化演变和经典文化内容,后来的内容由章太炎补充。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很好的蒙学读物,可以在《笠翁对韵》后带孩子背诵,这些经典,在孩子记忆力好的时候,进行背诵加简要说明即可。而《弟子规》就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反儒家担当和创新的约束国民读本了。通过看似正确的40多个勿,会无情地诋毁孩子探索和创新以及独立决策精神。另外,用部分《论语》章句迷惑普通读者,而关键部分都是违背儒家精神的,尤其是,论语这样的教学语录本来就是学完《大学》《中庸》以后才能读的属于“太学”修齐治平的学问,怎么可以摘取作为蒙学读物呢?《论语》也明确了,它不是蒙学读物,属于太学内容。
《笠翁对韵》适合孩子进行传统文化启蒙吗? 昨日,发了一个动态,说三年级的女儿在17分钟的时间里,用绘图的方式背完了《笠翁对韵》的一个章节,一时间,很多朋友点赞并且留言。有的朋友说“看了你女儿的图画,我都快可以背了,这种学习方法真不错”。有的朋友说“这方法真管用”。有的朋友说“我明天让我儿试试”。也有的朋友直接私聊,问我是怎么做到的,他也想培养她女儿背书的兴趣。看到朋友们的点赞和留言,我自是开心。其一,作为一个妈妈,同时身兼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不要说在17分钟内背下这篇我之前都没有学过的文章,光光是字词意的疏通,就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而女儿却在完全没有背诵负担的情况下,用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便愉快地完成了。其二,有如此多的朋友分享我的喜悦,关注着我的动态,充满着正能量的点赞,给了我继续成长的动力;其三,如今的家长老师,他们不但愿意积极自我成长,更愿意陪伴孩子慢慢长大,所以他们会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或者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但是一段私聊,引发了我的一点小小思考。私聊是从一段语音开始的(经得主人公同意,我把这段内容发出来,同时隐去主人公姓名)。大概就是几天前他看到我也发过一个类似的动态,说我女儿在5分钟,通过画画把一片科普文背下来了。
笠翁对韵中的一东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