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一句是﹖ 修身哲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020-10-09知识10

闻过而终礼是什么意思 闻过而终礼的意2113思是:一个人明白了自己的过5261错,就会开始4102掌握行为规则,1653最终到达礼的境界。出自:《礼记?中庸》,作者:子思,朝代:战国时期。全句为: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意思: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就近乎于勇敢了。《中庸》简介:《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扩展资料:“闻过而终礼”的几个阶段:在中华文明中,“闻过”是一种修养。修养境界由低到高依次为:闻过则怒、闻过不怒、闻过则喜、改过不惮、闭门思过。1、闻过则怒听不进任何意见、容不得任何批评,连听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观点的建议都感到刺耳,这是没有闻过修养的典型表现。正如《弟子规》所告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一句是﹖ 修身哲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被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53934典论述。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扩展资料《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一句是﹖ 修身哲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富有哲理的谚语 一日之计在于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一句是﹖ 修身哲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一句是﹖ 下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很多人以为本句出自《论语》,实际上本句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原话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取自赵盾、士季劝谏晋灵公的典故。求采纳!

#国学#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