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巘的历史资料 (据考证,约在1710-1790年)。梁巘是清代中叶颇具影响的知名书家,书法博涉诸家,而以工李北海(李邕)书闻名大江南北。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曾评云:“梁山舟(同书)领袖东南,梁闻山昌明北学,当时有南北二梁之目,诚为双壁。①据《亳州志》记载,梁 巘四岁能诵《毛诗》,十二岁读完经、史,弱冠时随兄梁峰就读于金陵(南京)“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五十多岁时再赴京师赶考,仍不第。遂寄寓京城以卖字为生,偶遇精于书法的成亲王永王皇(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赞其:“执笔好,入门正”。后被永王皇 举荐给乾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已经53岁的梁 巘被乾隆,敕授为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同进士出身,在卤咸 安宫任教习,不久即放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巴东是个贫脊的山区小县,人口少,财力维艰。梁巘在巴东任知县九年,因为人耿介,不善缝迎,未能升迁。后以母亲年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辞职回到家乡亳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张佩芳到寿州任知州,亲自到亳州延请梁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院长),此时,梁巘已经六十五岁。梁巘在寿州主持循理书院长达十数年,其论书笔记《闻山评书帖》、《承晋斋积。
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在哪里?详细说一下吧? 所谓独到之处,多是说书法特点,别的书法大家只需说独到的笔法特征,而赵孟頫则须提及历代对他书法的评价,有褒也有贬,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立体的了解赵体字的独有魅力。赵孟頫书法,用笔独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圆活遒媚。古人言:善用笔者善用锋。赵孟頫行笔时充分调动笔头1/4部分的蜂尖。使其发挥作用。中锋用笔为主,侧锋用笔以妍,提笔中含,转换适度,不做大起大落的顿挫,再一个就是直笔少,曲笔多,因此线条圆劲,温润,明净 活脱。显示出珠圆玉润,平淡冲和的美。三是精美严谨。赵孟頫是书法史上少有的诸体兼备,大小字皆佳的全能型书法家。这使得他熟练驾驭,便于抒情达意的各种笔法。如苞丁解牛。游刃有余。一些书扎行楷,看似信手拈来,然而起止分明,笔笔不苟。牵丝细如毫发也能精到工谨,毫无粗疏荒率之笔。如下图放大看\"墨\"字。从结构上来说,赵孟頫基本承续王羲之体式的形态,从形到神都着力追求晋人的风度和韵致。一是点画平正。结构分布以平整为主基调。即使行间散朗,但终归于一条中心线上,而没有王羲之那样纵横跳跃。二是疏密均匀。不以粗细交错的强烈反差取胜。而以平淡冲和的布白透出令人欣然悦目的韵味。三是变体适度,笔势简静,书脉清晰。。
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什么能够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首先你想了解《祭侄文稿》就必须先了解颜真卿这个人以及颜体书法。关于颜真卿写作时的情感以及历史背景,…
学习赵孟頫的楷书该从哪本字帖入手? 赵孟頫《妙严寺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感谢悟空的邀请,赵孟頫在元代的书法史上那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赵孟頫的书法中,按照赵孟頫对自己的书法总结来说是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笔法中来的,其实对于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更多的是取法他们的行草书,而对于楷书而言,赵孟頫更多的是取法李北海、虞世南和褚遂良,除此之外,对于北魏的碑版书法也有很大的借鉴,赵孟頫的楷书与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大家都知道,楷书最高的发展时期是在唐代,唐代能出现这么多的优秀的楷书书家并不奇怪,赵孟頫还能与唐代的楷书书家并称,这也足可以说明赵孟頫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赵孟頫传世的楷书作品有很多,被后世称为“赵体”,在赵孟頫的楷书之中,受碑版影响最大的就体现在《三门记》这件作品之中,这件作品对于用笔的要求极高,其实并不是很适合初学。《三门记》的作品风格在赵孟頫的楷书作品中也比较鲜有,更多的风格应该都属于《胆巴碑》这类的楷书。《胆巴碑》是赵孟頫六十多岁的时候写的作品,可谓是人书俱老。除此之外,《妙严寺记》作为海外收藏的最为精彩的楷书作品一直十分的神秘。虽有一些版本的印刷,但都不理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