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微斜长石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信息遥感探测研究

2020-10-09知识8

应用环境介绍 9.1.1 原理分析9.1.1.1 油气微渗漏理论对于油气微渗漏理论,Donald F.Saunders对其做了总结:相对分子量小的轻烃快速、垂直上升,穿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充满地下水的裂缝和岩层平面。当这些轻烃到达地下水位的表面后,将进入土壤空隙中,此时可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它们进行采样和检测;随后,它们逃逸到空气中,可采用微波光谱测定法将它们检测出来。进入到土壤的轻烃,一部分被细菌分解,生成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了碳酸,碳酸再与粘土矿反应生成碳酸盐,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坚硬和难以被侵蚀。同时硫化氢制造的环境中钾长石和斜长石被还原为粘土矿,同时Fe3+被还原为Fe2+。油气微渗漏现象贯穿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散失等全过程,油气微渗漏广义上仍属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是油气生成至聚集成藏的复杂过程,通过对“油气运移”的研究,可以根据油源寻找可能的油气藏。这是经典油气勘探思路。而油气微渗漏主要研究油气成藏后的散失作用,它是指地下油气组分在浓度梯度、压力梯度及水动力作用下由地下深处沿裂隙或微裂隙体系穿过盖层及上覆岩层到达地表,一部分散失于大气之中,一部分以吸附态、游离态或溶解态分布于岩石、土壤、。

微斜长石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信息遥感探测研究

腾冲水热活动分布地区,都有水热蚀变矿物的出现,尤其是在热沸泉出露较多的地段更为特征。热海热田区内出露的碱长石花岗岩、玄武岩类,以及沉积岩类,岩石矿物种类繁多,在强烈水热流体活动作用下,水热蚀变矿物纷呈多彩,是研究现代水热活动过程的典型区域。本节侧重论述热海热田区的水热蚀变研究成果,并讨论在朗浦寨热水塘地段、瑞滇热田、石墙热田、巴腊掌热田等区的工作。在上述热田区内除进行地质剖面研究外,并采集60多件水热蚀变样品,在室内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IR)、透射电镜分析(SEM)、热分析(DTA、TG)以及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矿物学研究。一、水热蚀变矿物在本区水热活动的分布区,通过上述方法已确定的矿物种类和矿物有;氧化硅矿物:非晶质二氧化硅(本节以下均称为硅胶)、玉髓、蛋白石、方英石、石英;硫酸盐矿物:明矾石、铁明矾、黄钾铁矾、毛矾石、无水芒硝、斜钠明矾;碳酸盐矿物:方解石、文石、天然碱;卤化物矿物:石盐;粘土矿物:高岭石、迪开石、埃洛石、绢云母、蒙脱石、绿泥石、云母—蒙皂石不规则间层矿物;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自然硫。此外,前人在眼镜泉中发现有沥青铀矿、铀石、黄铜矿、辉银矿、。

微斜长石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信息遥感探测研究

高级变质绿岩带中金矿床 高级变质绿岩带中的脉型金矿床以产于遵化绿岩带中的金厂峪金矿床和产在张宣绿岩带的小营盘金矿床规模最大,辽西绿岩带中的红花沟金矿床也属此类。(一)金厂峪金矿床1.矿床地质背景金厂峪金矿床(图2-8)产于遵化高级变质绿岩带中。绿岩带的表壳岩呈包体状产于TTG岩系中,岩石主要为透辉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有磁铁石英岩、大理岩等。图2-8 迁西金厂峪金矿田地质图(据孙大中等,1989)1—第四系;2—斜长角闪岩和角闪花岗片麻岩;3—辉石麻粒岩和黑云紫苏花岗岩;4—片理化斜长角闪岩;5—含金复脉矿带;6—岩脉;7—矿带编号;8—磁铁石英岩;9—地质界线;10—实(推)测断层;11—村镇矿区内的岩浆侵入活动非常强烈,大致可分两个世代。早期为太古宙至古元古代,先后有紫苏花岗岩系、辉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形成,与其相伴的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脉产出,稍晚些时候还有石英钠长斑岩和煌斑岩的形成。第二期为中生代,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如在矿区西部和北部的青山口和贾家山岩体,与其伴生有大量中酸性的岩脉。构造变形以韧性剪切变形最为特征。矿区内的剪切带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较陡,延伸长达15。

微斜长石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信息遥感探测研究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信息遥感探测研究 一、油气微渗漏理论及其遥感探测机制(一)烃类微渗漏理论1.烃类渗漏的两种表现形式(1)显观油气苗:肉眼可观察到的油气苗。它的运移机制是油气藏受地质活动(诸如地层倾斜、埋深变化、裂缝、断层)的影响而产生的运移,早期油气勘探主要依据油气苗的发现。(2)微观油气苗:肉眼观察不到的油气苗。微观油气苗的运移机制是“垂直运移理论”,是烃类透过上覆地层向上发生微渗漏,垂直渗漏的理论是遥感技术和化探技术直接找油的基础。2.烃类的垂直迁移主要靠烃类分子向上渗透石油聚集于圈闭后,烃类物质通过水、气等介质携带,辅以浮力、蒸发等作用,产生自然的向上渗透作用。研究表明,直径较大的复杂环烃,其分子直径为15~20而埋深在4000m深的泥页岩盖层相应的孔隙直径为20因此各种烃类分子都可穿过盖层到达地表。(二)遥感探测微烃的理论机制和方法1.烃类微渗漏的地面共生效应烃类垂直迁移至地表,可能形成一种化学场罩,从而改变地表的氧化还原条件,使土壤、岩石、植被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并形成一系列相应的地面特征。这些现象称为烃类微渗漏的“蚀变效应”或“蚀变现象”,统称为地面共生效应。具体包括:(1)烃类物质含量及其伴生元素,如。

#变质作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