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2020年多云环境的优势与劣势

2020-07-20新闻22

转载自 云计算D1net 原创 Nicole Bavis

行业专家和分析师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如今为其业务发展采用了多个公共云基础设施。调研机构IDG公司在6月初发布了其第8个云计算年度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数据对IT环境、多云和IT预算进行了细分。这个报告还探讨了使用多个公共云平台的优势与劣势。报告中发现:

(1)超过一半(55%)的受访者表示已经使用多个公共云:

· 34%的受访者使用两个公共云,

·10%的受访者使用三个公共云,

·11%的受访者使用三个以上公共云。

(2)4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采用了多云方法来获得同类最佳的平台和服务选项。

(3)其他目标包括:

·成本节省/优化(41%);

·改善了灾难恢复/业务连续性(40%);

·增加了平台和服务的灵活性(39%)。

有趣的是,在采用多云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同时采用AWS公共云和Google公共云,或者同时采用AWS公共云和Azure公共云。同时采用Azure公共云和Google公共云的企业很少。只有约1%的企业都采用这三家云计算提供商的公共云。

跨组织的多云

研究发现,企业使用多云环境的可能性取决于其规模和行业。例如,由于使用多个公共云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政府、金融服务、制造行业等用户不太可能一直使用一个公共云。IDG公司得出的结论是,大企业更加关注避免供应商锁定,而中小企业则更有可能将节省成本/优化作为优先事项(企业规模越小,就越担心财务状况)。

·不到一半的中小型企业(47%)使用多个公共云。

·与此同时,66%的大企业使用多个公共云。

多云有哪些优势?

由于多云的应用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呈增长趋势,因此了解企业为何在其基础设施方面朝这个方向发展很有趣。公共云用户和企业通常采用多云来满足他们的云计算需求。以下是一些多云的优势,通常也是用户采用多云的最常见原因。

·缓解风险–创建弹性架构。

·管理供应商锁定-获得价格保护。

·工作负载优化–放置工作负载以优化成本和性能。

·云计算提供商的独特功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

充分利用来自不同云计算提供商的特性和功能可能是一个最大程度地利用云计算服务提供的好处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得到最佳利用,这些策略将会导致时间、资金和计算能力的浪费。现实情况是,这些有时只是无法实现的感知优势。

多云有哪些劣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多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令人惊讶的是,94%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充分利用其公共云资源,无论他们使用的云平台数量或企业的规模如何。该调查指出,采用多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控制云计算成本,企业认为他们可能会节省成本,但最终会花费更多费用。当企业将业务迁移到多云时,他们认为将会削减成本,但通常没有考虑到云计算服务和数据的增长以及缺乏可见性。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使用多个云平台是因为企业内不同的团队使用不同云计算提供商的云计算服务,这使云平台的集中控制和管理面临挑战。由于云计算管理工具的需要,控制这些问题带来了成本增加的问题。

企业使用多个公共云的其他挑战包括: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38%);

·保护云计算资源(31%);

·治理/合规性问题(30%);

·缺乏安全技能/专业知识(30%)。

配置和管理不同的云平台需要企业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这使得招募具有丰富经验和能力来管理多个云平台的员工变得更加迫切。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员工来管理多云环境的安全性,这样才能通过安全且高度可用的方式来完成。缺乏管理多个云平台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可能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企业的云计算环境无法得到有效管理。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将大量的IT预算分配给特定于云计算的角色,希望在该领域增加更多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提高效率。

多云统计:使用量仍在增长

有关云计算的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如今不仅使用多个云平台,而且还计划扩大多云投资:

·在对近551名参与云计算购买过程的IT人员的调查中,目前有55%的企业表示使用多个公共云。

使用多个云平台的企业表示,他们将把更多(35%)的IT预算分配给云计算。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计划将更多的云计算(33%)纳入预算。虽然这似乎意义重大,但大企业的平均云计算支出为1.58亿美元,要比中小企业高出许多,中小企业平均只有1150万美元。

管理多云的未来成本

由于云成本仍然是主要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因此必须紧跟最新的云计算应用趋势,以管理支出并防止浪费。为了控制多云的成本,企业可以简化IT部门的工作,并采用优化工具来跟踪不同云计算服务的使用情况和支出。

企业需要了解有关多云和混合云战略兴起的更多信息,了解对云支出的影响,并检查IT预算支出是否有所浪费。

(来源:企业网D1Net)

#行业互联网#云计算#多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