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

2020-10-09知识8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

怎样通过《论语与人生》解读蕴藏的人生道理? 其实每一个的人生,都是一步一步里走出来的。经过自己的磨练。通过自己的胆量和勇敢去闯。不管好与坏。都是要面对的。只自己体验过了,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的经验。看到老,学到老,经验是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人生的路上慢慢悟吧?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

最近在学论语,越学越觉得孔子很愚蠢怎么办? 高中生,论语是课内的要求。教论语什么的真的有意义吗?回答的时候请各位大佬不要说,原因是你不…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论语·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的理解是: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小孔子四十六岁)说:“我每天三次自我反省:为人谋事不诚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不认真温习吗?这三句涉及为人的职业道德,交友品德,尊师敬学之德。此“三德”是古人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的基本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字,曾子就是这样做的。这里例举一个例子,有一天,曾子老婆要上街买东西,孩子哭着要跟去,她骗孩子说:“你不要去,等妈妈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吧!一会儿,曾子老婆从街上回来,看见曾子正在准备杀猪给孩子吃,急忙地阻止曾子不要杀,并说:我是骗孩子的,你怎么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这时候,曾子回答道:“对孩子怎么可以说谎话呢!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跟爸爸、妈妈学的,你撒谎欺骗了孩子,就是叫孩子学撒谎。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不得的。曾子终于杀了猪。所以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反省自我呢?按我的体会:我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喜欢看古书,我伯父留下很多很多古书。有一次,我去拿书发现一套线装的《论语》白话注解,是民国时期的,有标点符号。

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还要读《论语》呢? 今天还要论语的原因:当代人还要读论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论语可以带给我们各种各样丰富的收获。论语究竟是什么?它所传达的是什么?论语是2000多年前孔子何其学生言语的记录。正如孔子所说,自己述而不作。言外之意是讲,虽然他所说的话表面来看是孔子自己所说,但孔子他自己知道,这些话都是他在学习古代圣贤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孔子传达的,是孔子以前圣贤的智慧。既然孔子所传达的是智慧,这些智慧能够从2000多年前传到如今,足以说明科学技术这些方法论的东西会过时,但智慧永远不会过时。论语传达了哪些智慧?一,执政者求学的智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要想求学,首先需要明确学什么。孔子用三个字来解决,志于道。求学一定要立志在求道,求什么道?用巜大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志于道,就是有志于追求内心那个光明的德性,在不断提高自己执政能力,使老百姓能够近者悦,远者来,而且不断去追求能力的提高,以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据于德,是讲在追求这样大道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不能离开德性的培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个意思。依于仁,仁者。

你对《论语》哪些句子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论语》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集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言行笔录,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主要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了解儒家学派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此我们只读取其一,至于争议部分交给后世谈论矣。论语中的很多智慧都是在前人的失败中萃取的精华,也深深反思了人生的哲学,启发一代代人用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思想开启自己的人生道路。曾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段话讲述了孔子的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只是世间多糊涂人罢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必定是从初级到高级,从开始的朦胧到后来的大彻大悟,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这并不是教导人们循规蹈矩,而是几千年下来欲速则不达的故事典故太多太多。这几句话简单而深刻,旨在告诉人们,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各自的烦恼和屏障。这些烦恼也。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题主,这是曾参的话,不是孔子的话。《论语》学而篇1.4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贤人,贤人“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曾参比孔子小46岁,至孔子卒时也才26岁,这句话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还在追求上进的年轻人的感悟。“我每天会从这三方面反省自己:为人办事是否尽心了?和朋友相交是不是言行一致?老师传授的知识我复习应用了没有?为什么提醒你这是曾参的话,孔子的圣人之道论管理并没有提倡所谓忠。忠是尽忠职守,孔子把忠合在信里面了,“信则民任焉”,“仁义礼智”终归于言行合一的信。与人交而信,这更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孔子说的信并不限于朋友。因为守信所以要慎言慎行,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传而习”比起“举一而反三隅”也差了点距离,所以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仁心也够够的。你想反思自我,这几句话可不够。因为忠不忠、忠于谁、怎么忠这都是思维层次决定的,世界观决定你对忠的理解。言行合一是理解践行价值观。传而习的坚持在立志这是人生观。单纯的三观定义是知己识人的基础,反思自己要从每一件事中去检讨,顺风顺水的时候没有人在挫折中的检讨来得快…这是人性,开心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为什么,。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论语》学而篇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问题问得好,曾子的话大家都明白,关键是如何反思自我?曾子为什么要“吾日三省吾身?一日一省不行吗?这实际上关系到儒家修行的方法问题。儒家是以理入道。做事要合乎“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仁”爱人;“义”尊贤;“礼”礼仪;“智”对错;“信”信用。起心动念,做事符合五常,就接近于道,就会慢慢与道契合而入道。为什么要多次反醒呢?老子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精神和肉体能不分离吗?要求念念不离,行站坐卧不离这个,不仅仅是多次反思了。专注于呼吸身体柔和心灵纯洁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心里这面玄妙的镜子能无瑕疵吗?禅宗神秀,“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每日多次反醒,时时反思,最后达到像六祖慧能那样,本来无一物,就入道了。

如何解读《论语》学而篇1.4,我们该如何反思自我? 论语.学而篇第四章写的是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这个成语也出于此。这段文字在文言文中算是比较简单的,从字面上看都可以理解曾子想表达的意思。上学时老师曾这样为我们解释: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教的知识是否复习?论语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在我们今天看来,每一句话都应该有深意,老师讲的没有错,但能否从这句话中真正理解曾子的思想呢?我认为还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先解释这段话中的几个关键字吧。第一个是三,三这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明确的数字,表示数量,比如三皇五帝。在古文当中,也代表多的意思,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非是指明确的数量。第二个是忠,字面来看就是把心放在中央,不偏不倚。第三个是信,是一个人所说的话。第四个是习,可以讲学习、复习,也可以说练习和修习。明白了这几个字,我们再从头理解一遍这段文字的意思,可以这么解释:我每天就考虑或检讨自己三件事,一是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心态端正,二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说话能兑现,三是老师教我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亲自去实践。这个解释和老师说的有区别吗?我认为还是有的,从更。

#儒家#论语#国学#孔子#曾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