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市场占有率持续走低的微型电动车,还能卷土重来吗?

2020-07-20新闻12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7年,微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能够达到68%。

2018年,微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大约在43%。

2019年,微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跌至30%以下。

虽然2020年才刚过去一半,但从乘联会公布的上半年销量数据来看,即使是销量最好的几款微型电动车几乎都近“腰斩”。当然,这跟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有很大关系,但微型电动车市场占有率持续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反之,像特斯拉Model 3、广汽新能源Aion S、蔚来ES6、理想ONE等中高端纯电动车销量却持续升高。而且从近两年无论是合资、自主、还是新势力推出的新能源产品来看,中高端电动车已成为市场主流。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近来部分主流车企却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小微型电动车,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新宝骏E300、长城欧拉“白猫”、长安奔奔E-Star、五菱宏光MINI EV、上汽荣威科莱威(CLEVER)、零跑T03等。难道说微型电动车的“第二春”来了?

微型电动车为何不再受宠?

其实一开始说到微型电动车,很多人都会把它跟低速电动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头乐”混为一谈,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对其的固有印象。但实际两者本质上却有天差地别的不同,外观、性能、配置、安全都不在一个级别上,用更直接的区别方式则是一个能上绿牌并能合法的在城市和高速道路上通行,而另一个就相当于是“三无产品”。

而之所以消费者会把微型电动车和“老头乐”等同起来,主要还是因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初期,许多小车企为了“骗补”,推出了许多设计蹩脚、质量堪忧的伪微型电动车,给用户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这也导致后来消费者对这种“小车”的品控信心不足。

之后,随着五菱宝骏、长安、奇瑞、北汽、比亚迪等正规军的相继进入,2017年微型电动车市场开始爆发,再加上当时几乎所有车企都处于新能源产品布局初期,市面上更高级别的新能源产品其实并不多,所以那时微型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才会如此之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补贴大幅度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由政策导向逐渐走向市场导向,各大车企推出的更成熟和更高级别的新能源产品也开始被市场认可,再加上消费升级的缘故,许多消费者也乐意把目光投向紧凑级的纯电动轿车和SUV。由此可见,微型车市场的缩水也是电动车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虽然销量大幅度下滑,但各大车企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微型车这一细分市场,一方面因为双积分等政策的缘故,而更重要的则是微型车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微型电动车还能卷土重来吗?

不难发现,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多家车企都开始在微型电动车领域活跃起来,而车企如此密集布局该市场其实也跟低速电动车受政策限制有关。文章前面也提到过,由于低速电动车存在生产不规范、质量良莠不齐、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整顿。因此,条件相近的微型电动车就成了取代低速电动车的最佳选择。

7月15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对外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此次活动旨在以“绿色、智能、安全”为主题,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据了解,此次活动共有10家企业、16款车型参加,涵盖车型全部为10万元以下的小微纯电动车型。可见,这或许正是用微型电动车来取代低速电动车的一次试水。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深耕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目前微型电动车所针对的客户群体也正在发生改变,开始面向一二线城市的都市白领人群。例如长城欧拉推出的R1系列,分为亲子版、女神版等不同版本,车企希望这样一辆“小车”能够成为城市家庭非首购车的补充。

其实从近来上市的一些精品微型电动车可以看到,除了颜值、续航、安全等方面提升明显外,它们还被赋予了“智能化”“娱乐化”等属性。例如,宝骏在新款E300里加入了华为Hicar系统,奔奔E-Star配备的“悦联”智慧互联系统,欧拉R1和零跑T03搭载的驾驶辅助系统等,都可以带来很好的人机交互体验。换句话说,这些精品电动小车不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代步工具,更像是一个智能科技产品。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深耕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目前微型电动车所针对的客户群体也正在发生改变,开始面向一二线城市的都市白领人群。例如长城欧拉推出的R1系列,分为亲子版、女神版等不同版本,车企希望这样一辆“小车”能够成为城市家庭非首购车的补充。

其实从近来上市的一些精品微型电动车可以看到,除了颜值、续航、安全等方面提升明显外,它们还被赋予了“智能化”“娱乐化”等属性。例如,宝骏在新款E300里加入了华为Hicar系统,奔奔E-Star配备的“悦联”智慧互联系统,欧拉R1和零跑T03搭载的驾驶辅助系统等,都可以带来很好的人机交互体验。换句话说,这些精品电动小车不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代步工具,更像是一个智能科技产品。

#微型车#5万以下#宝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