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失祭肉

2020-10-08知识8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 孔子“食不厌精脍2113不厌细”的意思是:5261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4102越细越好。出自1653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为: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翻译: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扩展资料:成语举例孔子的一生,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而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一个虽不“贱”却比较“贫”的人。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国人”,其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调工具、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风格来看,还是低级和粗糙的。不难看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涵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失祭肉

如何看待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说到孔子的饮食,最先想到的必定是那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此语出自《论语·乡党》,“食”者,杂粮…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失祭肉

《孔子》中,孔子周游各国,为什么要抛妻弃子另外,为什么没有他的祭肉,他为何要等祭肉,为什么接受玉后那么着急的离开?(我感到作为中国人,看完孔子后这么迷惑很丢人,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失祭肉

#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国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