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张庆龙的生平资料

2020-10-08知识6

张庆龙的生平资料 张庆龙,男,1949年3月生,南京市人。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找矿专业,后留校任教;1984-1985,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1987、1988、1991、1993、1995年分别在日本名古屋。

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张庆龙的生平资料

周建勋个人资料 周建勋,男,浙江省温岭市人,1961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及工作经历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12月起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编辑本段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应用构造物理模拟、地震资料解释、平衡剖面分析、遥感解译、显微构造分析以及GIS等方法,研究盆地与造山带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以及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规律。研究的区域主要有青藏高原变形域、中上扬子地区和渤海湾盆地等。编辑本段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柴达木盆地第四纪透入性剪切断裂系统的成因机制 2.中石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上扬子大陆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与勘探领域 3.冀东油田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分布、演化及构造样式研究。获奖经历1.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1993,煤炭工业部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5)2.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研究,1997,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5)3.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

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张庆龙的生平资料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观察和研究 8.7.2.1(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的物质组成观察和研究(a)在(蛇绿)构造混杂岩地层剖面或路线地质调查中,确定带内的基质和岩块。(b)对带内基质和岩块的几何形态、产状要素和空间展布进行观察、测量、描述和剖面图绘制。(c)对带内基质和岩块的岩类、岩相、组构及物质组成进行详细观察、描述和记录。(d)对带内基质和岩块进行系统性样品采集,包括陈列样品、薄片鉴定样品、岩石地球化学样品、粒度分析样品、同位素及其他测年样品、构造定向样品等。8.7.2.2(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的构造变形特征观察和研究(a)在踏勘和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出露好,岩性(块)齐全的地段测制(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构造剖面,以查明(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基质和岩块的分布和剖面结构样式。(b)在剖面测制和路线地质调查中,对基质和岩块中出现的各种构造变形现象,如各种面理、线理、褶皱、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进行详细观察、测量、描述、素描、照相,并将相关构造变形参数注记在地形图上。(c)在剖面测制和路线地质调查中,对基质和岩块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仔细观察,确定它们之间的平面和剖面结构样式、规模和空间延伸,它们的构造变形层次、。

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张庆龙的生平资料

1.概念及研究意义不同岩性相间的岩层,相互具有较大的韧性差(如能干岩层与非能干岩层),受到垂直层挤压,能干岩层被分割成一系列彼此平行排列的拉长体(如透镜体,枕块状等),这样的构造称为石香肠构造,也称为布丁构造(boudinage),是高级变质地区十分常见的构造形迹。岩层在拉伸条件下,能干岩层与非能干岩层相间岩石组合中,软弱岩层首先出现顺层剪切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对较强硬岩层摩擦拉伸,导致能干岩层断裂拉开,甚至出现漂移,形成各种石香肠,石香肠块段再进一步漂移发展成构造透镜体。随着断裂的出现,周围软弱岩层楔入,形成石香肠断块之间褶皱或楔入岩脉。同时,从石香肠内分泌出来的活动性化学成分,迁移并聚集在低压断裂空间。长期以来,石香肠构造一直认为其石香肠块断的延伸平行褶皱轴而被视为一种b线理。但是随着大陆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动力学研究的进展,认为石香肠构造不仅是褶皱的从属构造,也是韧性剪切带内重要成员,其运动学意义更在于它的顺层拉伸。石香肠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断裂,褶皱及侵位活动的有机组合过程。其更重大意义已被公认为是研究地壳层圈运动的天然模型,香肠块断之间的结合部,可以比拟为上下流层楔入和岩石发生混合演化。

变质核杂岩

insar具体是什么含义? 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2113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5261干涉雷达测量4102)是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1653,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图像,然后经相位解缠,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雷达遥感雷达遥感(微波遥感)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被动方式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类似,是由微波扫描辐射计接收地表目标的微波辐射。目前多数星载雷达采用主动方式,即由遥感平台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辐射和散射回波信号,主要探测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和介电常数。它发射的电磁波波长一般较长,在1mm至1m之间。合成孔径雷达(SAR)概念的提出是相对真实孔径雷达天线而提出的。对于真实孔径雷达,当雷达随载体(飞机或卫星)飞行时,向地表发射雷达波束,然后接受地面反射信号,这样便得到了地表雷达图像。我们知道卫星雷达天线越长,对地物的观测分辨率就越高。由于受雷达天线长度的限制,真实孔径雷达的地表分辨率往往很低,难以满足应用要求。而合成孔径雷达正是解决了利用有限的雷达天线长度来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图像的问题。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是。

塔里木孔雀河地区构造控油(气)作用研究

CO2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与地质矿产调查五个方面,继承性与综合性较强,详述如下。(一)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目标区碳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地质概况进行了解,并对已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野外踏勘在已有资料和遥感地质解译基础上,以专题踏勘和初步拟定的多个CO2灌注场地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构造形迹及关键性地段,特别是对CO2地质储存管道铺设、灌注设计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详细了解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营地设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资料。另外,调查区内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城乡发展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资料。参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选址规定,CO2地质储存选址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选址时还应考虑当地有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植被覆盖率大小,不能额外地。

野外地质观测路线主要观测内容 1.沉积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填图中以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基础,开展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和磁性地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1)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广泛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2)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须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要求,并应提供实测层型剖面资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正式发表文章予以确认。3)进行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层序地层单位、事件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并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海(湖)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4)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

#地震成因#地层划分#构造地震#地质#雷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