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真实的王玄策到底有多强? 没有自己的传,自身的品级也没有多高。印度列国一群战五渣,何况王玄策还是借的兵。只能说胆气过人,身为…
有多少人知道,唐朝王玄策一人灭掉一个国?就是那个天竺国? 谢邀,印度古时候称天竺,对于印度的了解,除了佛教的传入,再就是唐三奘西行取经的事了。唐三藏就是和徒弟三人去印度取经的。公元 647 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宣示大唐的威名和表示对各附属国的友好。于是派人出使印度,顺带去看望嫁到吐藩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派去的这个人就是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也就是本文题的主人公。王玄策当时带着三十多人经过吐藩进入了印度,但当时王玄策不知道当时印度发生了一次政变,印度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被大臣阿尔裘杀死、并且阿尔裘篡位当了国王。这一变化王玄策一点都不清楚。但阿尔裘却知道大唐使者正赶往印度,于是派两千多人在路上伏击了王玄策一行。王玄策所带的三十多号人全都被阿尔裘的人杀死了,王玄策当然也被扣押了起来。此时印度老国王的位子被人夺了,国家乱做了一锅粥。很多小诸侯国都不服,纷纷判乱。阿尔裘忙的焦头烂额没时间管王玄策的事。于是王玄策找准机会,趁看守不注意,悄悄从阿尔裘的大牢跑了出来。王玄策逃出来后,看看身边孤零零的只有自己,觉得很凄凉。要是换做别人,早就快马加鞭跑回大唐了,在这里等于送死。王玄策并没有回大唐,而是向着喜马拉雅山方向的尼泊尔策马跑去,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终于到了尼泊尔,并。
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天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小说《西游记》的流传,这个佛国圣地被广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统称,并非是指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纪到12世纪,古印度故地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唐朝时期,天竺这一概念再次被划分为五个部分,即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也并非一个整体的国家,而是地域上的划分称呼。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地区,或者说是平定了该地区内,一个政教一体的小国发动的政变,这个小国名叫帝那伏国。戒日帝国的松散联盟古印度地区历史上有几个较大的统一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孔雀王朝,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于公元前187年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但在印度半岛南北中三个区域都出现过短暂的统一政权。较为有名的是涵盖印度西北地区的贵霜帝国,它属于入侵式的政权,是大月氏后裔建立的国家,至公元3世纪分裂成若干个小公国。这个时候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从而削弱了贵霜的势力范围。到4世纪时,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再随着嚈哒(白匈奴)对大月氏贵霜残部的攻击,贵霜遗老从此一蹶不振,笈多于北方的统治日趋加深。
唐朝的王玄策是什么人?如何评价? 王玄策完美的解释了什么是“虽远必诛”,整个天竺伏在他的脚下瑟瑟发抖。如果他愿意,天竺就是他的了。起因:玄奘法师游学天竺,以此为契机,大唐与天竺建立了关系。647年,唐太宗派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此次王玄策是正使,蒋师仁是副使,护送他们的是着30名骑兵。印度此时被唐朝称为天竺,分裂为无数的小国。被玄奘法师称赞的戒日王的中天竺最为强盛,有6万象军,也是与大唐关系最亲密的国家。王玄策一行就是以中天竺为基站,与其它国家互动以扩大大唐影响的。王玄策一行很成功,有四个国家要求与大唐建立外交关系,并派使者带着大量贡品到长安进贡(其性质是国际贸易)。王玄策带着四国使团回到中天竺,准备回大唐时,意外发生了。戒日王已经去世,戒日王的继承人被阿罗那顺杀掉,然后阿罗那顺自己做了国王。阿罗那顺害怕王玄策为戒日王复仇,又对王玄策使团带的财务垂涎三尺。伏击王玄策:戒日王死后,因为阿罗那顺不得人心,中天竺的国势很快衰落,6 万军队只剩下3万。阿罗那顺带着3万军队,为王玄策设下了埋伏。王玄策一行不知道戒日王已经去世,更不知道中天竺的变故。当王玄策一行进入埋伏圈后,伏兵四起,团团包围了王玄策。王玄策一行32个人,奋起反抗。战斗过程。
唐朝的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又怎么看待? 一人灭了一个国,不可思议,但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在某个时空发生了,并被书写进了历史。事情看起来挺简单,但解释起来也不容易。唯心的观点认为,这就是冥冥之中注定安排;唯物者则认为这个偶然中有着必然的规律。在血与火的历练中,能存留下来的人,就是历史的幸运儿。时势造英雄,环境越危险,幸运儿越是顽强。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随着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靠着自己的发现和领悟,当然还有不懈努力,他成功了,并最终创造了历史。
推荐几部有豪车飙车的影片?
唐朝曾经灭了印度是真的吗? 是真的,而且是一人灭一国这位开挂般的人就是被后世称为“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王玄策,生卒年不详,(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公元七世纪,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其中中天竺最为强大,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摩羯陀帝国,这时恰逢玄奘西游达到印度,于是中天竺国王戒日王亲自接见了玄奘,并表示要和唐朝互通使者,以示友好。于是在公元641年中天竺派使者访唐在643年3月,王玄策跟随唐使团护送印度使节回国。这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在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而此时的中天竺发生政变,摩揭陀国君戒日王已死,篡权夺位的新国王阿罗那顺听说唐使来访,担心对自己不利,于是在路上伏击王玄策一行人,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除正副使外皆殉难被俘入狱后的王玄策和蒋仁师得到前任国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逃了出来,逃出来的王玄策没有直接返回大唐,而是发誓要报仇于是王玄策自印度大陆北上,到了已臣服吐蕃的泥婆罗国(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而蒋仁师则找到吐蕃借了一千二百骑兵,准备向中天竺发动进攻而阿罗顺那则是调集数万象兵部队迎战,两军在阿罗那顺的。
历史上王玄策是怎样的牛人? 王玄策做到了一个外交官的最高梦想,出使别国受到侮辱,结果带着军队连灭数国。虽然西汉时,也有傅介子杀楼兰王于前,但傅介子是在酒宴上暴起刺杀,和王玄策战场对决,追亡逐北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带领使团奔赴天竺。李世民给他的任务是从天竺引进制糖的工艺和匠人,为此他的使团里,带着大量的礼品和财物。应该说这次出访,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五年前,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过一次天竺了。上次出使中,戒日王以“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的超高礼节接待。这次再访老朋友,估计戒日王也会痛快答应唐朝的请求。可能是出门之前没仔细看黄历,王玄策认为轻松的出使任务却充满了波折和变化。天竺的戒日王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王者,还是当时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玄奘大师在天竺学习时,恰好是戒日王在位期间,他所著《大唐西域记》的中,对戒日王有颇多记述。641年(贞观十五年),42岁的玄奘还曾拜见戒日王,作为一个剧作家,戒日王向玄奘大师询问了《秦王破阵乐》的乐舞,并给了玄奘当众讲经说法的待遇。通常来说,国王是个繁重而危险的职业,全心全意的干都不一定能干好,如果再身兼其他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