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蝉 居高声自远 的赏析

2020-07-20知识5

(一)诗歌鉴赏 (1)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被称为咏蝉三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即出自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以蝉寄情,以此来寄予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清廉的追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之所以妙,在于它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打破常态,蝉声嘹亮本是借助秋风之力,却反过来强调这是蝉”居高“所致。这种不流于俗的比兴用法,借助蝉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品格高洁的人,无需借助权势和财富,就能声名远播。为官清廉,品行高洁,自然能走得长远而持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中班主任在第一堂语文课上就曾以这句诗鼓励我们。即使我们渺小如蝉,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坚守。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来说,为官清廉和做人高洁,是其声名远播的凭借。对于当时面临高考的我们来说,知识与能力,是我们改变命运和展翅高飞的关键所在。人这一生漫长而艰难,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底气与魄力。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什么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2113藉秋风”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5261因4102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出自唐代1653虞世南的《蝉》。【拓展资料】全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

#居高声自远#高洁#虞世南#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