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罗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2020-10-08知识7

试比较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玛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它放弃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力不可替代及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假设,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前提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得出结论,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他们的理论具有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的痕迹,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3,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罗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高宏:产品多样化模型 原发布者:David内生增长理论之三—产品多样化模型产品多样化模型的基本思想?技术进步体现在中间产品种类数的不断增加产品多样化模型的一个简单形式生产函数产品多样化的假设均衡的增长率劳动作为研发投入的罗默模型后期实证结果?2006年Rroda,GreenfieldandWeinstein,简称BGW用贸易数据来检验产品种类对于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的影响。通过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索罗残差的引入论证模型发现产品种类对于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似乎相对较少,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罗默内生增长理论评述?生产率的增长既来源于中间产品种类的数量不断递增所引起的劳动专业化分工的增加,又来自于科研的外溢效应,但是模型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解释退出和更新在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即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内生增长理论之四—熊彼特模型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1934年《经济发展理论》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找到导致经济变迁的因素,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归结为企业家实施的供给上的“新组合”即创新。之后,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创新不断地从内部破坏旧的经济结构而代之以一种新的经济结构?企业家的主要功能在于创新熊彼特理论的发展?一是以Nelson和Winter(1982)开创的、以演化的视角关注异质。

罗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罗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1、内生增长模型与索罗模型的根本区分是什么?答:第一代增长模型试图用资本积累解释经济增长,以著名的索罗模型为代表。索罗模型描述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引起产出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假设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决定在劳动供给不变时,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同时,储蓄率不变。大量的计量研究表明,资本积累最多只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20%,其余80%无法得到解释,索罗将其归于“劳动的有效性”或技术进步。资本积累更无法解释各国人均收入巨大的差距。根据索罗模型,两国之间10倍的收入差距,必须来源于1000倍的资本数量差距,而30倍的收入差距,其资本数量差距将高达2700倍。我们在现实世界无法观察到如此巨大的资本积累差距。既然资本积累解释不了长期经济增长,第二代增长模型就从技术进步入手,强调知识积累和发明创造。与索罗模型不同的是,第二代模型不再把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看作神秘的外部力量,而是经济增长本身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保罗

#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经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