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现行农历(民用)存在重大的历理缺陷? 其实不论农历还是公历,置闰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4219天,不是整天数。其不同在于,公历选择了闰年制,每4年1闰,每100年少1闰,每400年再多1闰。这种方法现在看来是最简洁的了。具体为什么这么置闰,算一下就明白了。公历这种置闰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太阳的因素。而我们现行的农历实际上应该叫阴阳历,是综合考虑太阳和月球运行情况的结果。农历采用闰月制,每19年7个闰月。正常情况下,1个农历月中应该有1个节气和1个中气,如果采用“日月合朔那一天正好是节气或中气,那么该气属本月的初一,不是上月的最后一天。这种方法,那有的农历月必然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这样的月份比较特殊,其下一个农历月就是闰月。这就是农历置闰的规则。其实谈不上哪个更精确,但如果从简洁的角度考虑,还是公历比较好一些。
农历闰月是怎么回事? 闰月(2113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5261),闰月特指4102汉历(民间亦称农历)每逢1653闰年增加的一个月。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672天,阴阳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0.875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阳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如果改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
请问农历闰月的置闰方法是什么?怎么确定闰哪个月呢? 在商代,就已经开始设置闰月了,但其设置方法已无法考证。在春秋时期,闰月的设置方法是,每十九年设七个闰月(这个方法到今天也近似的正确)。二十四节气进入历法,开始于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其设置闰月的方法,仍然是十九年七闰,把只有节气(立春、惊蛰、清明…),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的月份设置为闰月。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把十九年七闰改成了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闰。至于闰几月,仍然是把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这一置闰方法至今仍在用)。唐初的《戊寅元历》则废除了闰周—\"农历年\"天数与回归年天数的差,哪一年累积够一个月,就在哪一年设置闰月,仍是把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太初历》开始,中国的历法进行了五次大的改革,但\"把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的规定一直没有变,\"十九年七闰\"也近似地成立。只不过,观测、计算都更先进、更准确了。
农历和公历如何转化
为什么说现行农历(民用)存在重大的历理缺陷?
农历 是怎么算的啊 哪几个月是30天的 哪几个月是29天的 -8月21138日农历闰月今月碰到闰七月于是有两个七5261夕两个中元闰,本义4102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1653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闰月、闰年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