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说“文章憎命达”? 为什么文章憎命达

2020-07-20知识9

杜甫有诗句“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说文才出众的人总是命运多舛,你如何看待这句诗? 杜甫的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但凡文才高的人确实时乖命蹇,仕途无望,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倒一生悠闲自得,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打个比喻,文才高的人相当一棵大树的树身,文才低的人相当一棵大树的树枝,伐倒这棵大树要做饭,树枝当然好进锅灶门易燃,树身就无法进锅灶门了,所以自古才大难为用,不用才高,才高压主,才高便沦落不幸,还有这句古云,才子命短。为什么说“文章憎命达”? 要搞清文章憎命达的缘由,首先要弄清楚文章是怎么回事。中国文章分许多类型,有应景之文、有经济之文、有情怀之文、有孤愤之文,当然还有其他类型、混合类型。我仅就这几类分析。应景文字,如唱、和之流,目的是为了媚上讨好、友朋互谄或者娱乐应景,自然多为粉饰张扬,文字通常华丽纤巧,却多流于空洞,有好文,比例低。好文举例: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应答类诗歌,潘阆的长忆观潮等。经济之文,作者为了安身立命,写书挣钱,就必须与流俗接轨,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五花八门,有猥琐淫亵的、有舒爽快意的、有情浓我浓的、有故作高深的…总之这类文字,必然将大众分类,按需求为文,这类写手与其说是在写书,不如说是在做生意。当然不忘情怀、夹带“私货”的人也有。总体来说,这样的书好看却未必耐看,其极致是大众化却不媚俗,这类精品也不少,如最近流行的《三体》、金庸先生的部分武侠著作等,但这类作家的路子是先成名在发家。发家后优秀作品就一路下跌,概因经济动力减弱了,把精力就放在了更不劳苦的事业方向。这也是文章憎命达的体现吧。情怀之文,写这类书的人多家境富裕,且家庭有文化底蕴。这类或富或贵的人群不愁衣食,才有精力思忖人生意义、民族方向、种族未来、。为什么一夜之间,感觉“文章憎命达”? “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深秋,流寓在泰州时,感叹李白为实现建国立业的人生理想,中了李璘的奸计,导致李白被牵连入狱,此时远在华州的杜甫对李白表达深切的关怀。特别是在李白遇赦被流放到夜郎,社会中传言“李白已死”的消息,杜甫听说之后,内心十分孤独悲愤,便写下了《天末怀李白》,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来赞美李白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既是对官场黑暗的体验认知,又是对老友不幸的深深感叹!而题主觉得是一夜之间,感觉“文章憎命达”,其实更多的是对文人“发愤著文”的深深感慨,道出了“自古才人多逆境”的真谛。本文从文人身世、创作表达和文人情绪来解释“文章憎命达”的深刻含义。《天末怀李白》全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诗首句以“秋风”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来呼唤“下狱”的李白,慰问李白的心情;第二句以“鸿雁”传情,来寄托内心的担忧与同情;第三句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题旨句,替李白伸冤,意在告诉世人李白是遭人陷害,那些小人现在应该偷着欢喜罢,一“喜”一“乐”,两种情绪对比,来表达对李白的惋惜;尾句以“屈原投。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 语出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魑魅喜人过:意谓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犹“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具体鉴赏请看:【注释】:汩罗:汩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河南省汩罗市。【简析】: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为什么说“文章憎命达”?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一语出自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文章\"二字,是一种代指,指代写文章的人;憎\"是不喜,;命达\"指的是命运通达,在这里指仕途通顺。官运亨通的人往往写不出千古名句,也很难有巨大的文学造诣,往往是那些历经人间沧桑的士人才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这几乎是历史对文人的通律。屈原的\"舒忧娱哀\"及\"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不幸的诗人更容易产生\"幸世\"的文章。一.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从李白说起,李白从碎叶进入蜀地,又从蜀地进入长安。他以\"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初入长安,然而皇帝只将他视为\"文学侍从\",李白写诗是作为娱乐的,这与李白所想是相差甚远的。他\"刺金放还\",离开长安,一路漫游,在漫游途中,他游山玩水,于山水中抒发不遇。李白终究是浪漫的乐观主义者,不遇是事实,但他能够潇洒自如。如《渡荆门送别》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声律和谐,既自由放达,又虚实结合。意象的结合使得全诗富有盛唐之风。通过对江水、平野、云霞的描写来表现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 原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讲的是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