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榄山记姚莹 文言文翻译 《游榄山记》是清人作品,而且文辞并不深奥,不难翻译的,全文翻译就太麻烦了,以下把重点部分译注放在文中括号里供参考:《游榄山记》姚莹余尝北至京师,东过兖、泗(河流名,在山东、江苏间),下金陵,观钱塘,复溯(逆水而上)大江,逾岭(南岭)以南,几经万里。其间郊原、陂陇(山径险峻处)、狐墟、兔窟、尤喜独穷之。每询土风,接人士,未尝不叹幸天下之太平也!及来广州,值海盗内躏(侵扰),烽火警日闻,足不出者一年。大臣以天子威灵,诛抚之既定;乃以庚午(嘉庆15年,西元1810年)七月之(至)榄乡。是乡在香山(广东省香山县)治东北七十里,居稠(稠密;繁多)而民富,无幽奇壮观之胜,而人士彬彬有文采。秋日气爽,有何生者,邀余登是山。出市门数武(古时以 三步为一武),阡陌纵横,人家三五相望,皆牡蛎为垣(矮 墙),中环峻墙,楼宇杰出,绕屋芭蕉径丈。其一望深树蒙密,则荔支龙眼也。时荔支已三熟,余实犹累累(繁多、重积的样子)可爱;鬻(销售)其利,岁数万计。三里许,至一坊,曰山边,即榄山矣。先过开元寺,寺小而洁,有老僧聋且病。后有轩,游人 之所憩也。轩面山而背涧,多梅,芙蓉一本(棵)出檐际,方盛开烂然(灿烂)。有泉,。
四库全书地理有哪些 地理类第584册舆地纪胜200卷(存卷1至卷12 卷17至卷49 卷55至卷135 卷145至卷167卷174至卷191)(卷1至卷95)宋王象之第585册舆地纪胜200卷(存卷1至卷12 卷17至卷49 卷55至卷135 卷145至卷167卷174至卷191)(卷96至卷191)宋王象之历代地理指掌图1卷 宋税安礼太平寰宇记补阙6卷 宋乐史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24卷(卷1至卷3)题明刘基等撰第586册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24卷(卷4至卷24)题明刘基等撰寰宇通衢不分卷 清佚名广舆图 元朱思本 明罗洪先 明胡松增补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东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广3卷 陕西10卷 云南2卷 贵州1卷 广东2卷 福建2卷)(江南1至江南2)清顾炎武第587册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东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广3卷 陕西10卷 云南2卷 贵州1卷 广东2卷 福建2卷)(江南3至江南8)清顾炎武第588册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东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广3卷 陕西10卷 云南2卷 贵州1卷 广东2卷 福建2卷)(江南9至浙江2)清顾炎武第589册肇域志□卷(存江南11卷 浙江2卷 山东8卷 山西5卷 河南4卷 湖广3卷 陕西10卷 云南2卷 贵州1卷 广东2卷 福建2卷)(山东1至山东6)清顾炎武第。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赏析 先秦至六朝《诗经》蒹蔚刘彻秋风辞曹操观沧海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选二)刘伶北芒客舍诗张协杂诗(选一)郭璞游仙诗十九首(选一)帛道猷陵峰采药触兴为诗苏彦西陵观涛诗庾。
陈澧的词作欣赏 水龙吟壬辰九月之望,吾师程春海先生,与吴石华学博,登粤秀山看月,同赋此调,都不似人间语,真绝唱也!今十五年,两先生皆化去。余于此夜,与许青皋、桂皓庭登山,徘徊往迹,淡月微云,增我怊怅,即次原韵。词仙曾驻峰头,鸾吟缥缈来天际。成连去后,冰弦弹折,百重云水。碧月仍圆,苍山不改,旧时烟翠。只长林坠叶,西风过处,都吹作,秋声起。此夜三人对影,倚高寒红尘全洗。珠江滚滚,暗潮销尽,十年心事。欲问青天,素娥却似,雾迷三里。賸出山回望,镫明佛屋,有闲僧睡。齐天乐十八滩舟中夜雨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摸鱼儿东坡《江郊诗序》云:“归善县治之北,数百步抵江,少西有磐石小潭,可以垂钓。余访得之,题以此阕。绕城阴雁沙无际,水光摇漾千顷。苍崖落地平于掌,湿翠倒涵天镜。风乍定,看绝底明漪,曾照东坡影。林烟送暝。只七百年来,斜阳换尽,一片古苔冷。幽寻处,付与牧村樵径。江郊诗句谁省?平生我亦烟波客。
《婉约词黄遵宪》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黄遵宪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东海公”。广东嘉应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
清朝廖氏进士 整理完之后2113.发现比我想象的多啊。顺治朝历年5261廖姓进士1、廖联翼(生4102卒不详)字1653云升,清湖南衡阳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初,为孟津知县,肃清境内奸宄,民得安居乐业。县逢蝗旱之灾,饥民流离,捐俸施粥赈饥,全活甚众。楚南用兵,孟津为调运通途,他经办得法,民不知扰。以功升内阁中书。离孟津时,士民攀辕号送。致仕归,卒年76岁。著有《鹿野园诗文集》及《诗经解》等书行世。2、廖观 五宅第十四世祖廖观顺治十八年(1661年)高中进士。五宅第是惠州一个保存尚好的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因功武村廖氏四世祖廖兰窗之五子云谷(明代秀才)在此开居,故取围名为“五宅”。康熙朝历年廖姓进士1、廖弘伟 康熙九年第三甲进士。2、廖必强(1619~1694),字千能,号荷柱,清代广西全州恩乡鲁荐村(今两河鲁水)人。聪颖好学,十岁以文名誉满乡里。然屡试不中。清康熙九年(1670)他已51岁才得中庚戍科进士。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为广西巡抚郝浴知其才,聘请他担任广西通志总裁。因他编纂通志有功,郝浴赠他“三江文献”和“学富缥湘”两块匾额,以表仰慕。后隐居不仕。逝后,乡人尊称他为“靖献先生”。著有《汗漫诗集》四卷。今已失传。3、。
汪兆镛简介 汪兆镛(近代)录陈澧遗诗汪兆镛,(1861~1939)字伯序,号憬吾,又称微尚居士、清溪渔隐。祖籍浙江山阴县,父来粤为幕客而入籍番禺。汪兆镛是汪家之长子。与汪兆铭是同父异母兄弟。汪兆镛自幼聪颖,10岁能诗。少从叔父汪蠳读书于随山馆。青年时入广州学海堂,得山长陈澧教导,为陈门高足之一。在学与梁鼎芬等人过从甚密,后来在纂修《番禺县续志》中结成亲密友谊。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之后赴京两次会试受选为誊录,然后南归辗转于广东各州、县为幕府。时值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聘入督府掌司奏章,备加敬礼,保奏加四品顶戴,荐任湖南知县。但他矢志于钻研经史、金石和诗文,谢而不就。辛亥(1911)武昌起义告成,民国始建,汪兆镛无献身革命之志,有甘当清末遗民之心。称武昌起义首开民国纪元为“国变”,同年赴澳门侨居。民国元年(1912)在澳门所撰诗文不少,多怀旧厌新之作,慨叹所谓“礼教亡矣!何以国为”。在此期间,他两上罗浮山,住酥醪观,自号“觉道士”,又游杭州西湖、苏州虎丘诸名胜。行迹到处,皆有诗文,与四海名流广结文字之交,收藏书画不惜重价,故所获极丰。汪兆镛一生于书无所不读,识地方文献,贯通历史典籍并擅骈文、诗词,又长于考据订讹。以著书。
游大林寺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2113等好友一道,从5261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4102北麓的东林寺和西1653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