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东晋的“变态”隶书

2020-07-20新闻8

曹魏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曹真残碑》、《范式碑》、《王基碑》,西晋《郛休碑》、《孙夫人碑》,笔画两端的形态写得方硬,特别是横画起笔处的顿按、撇画收笔处的翻挑,形态多是方锐的。这种形态是取法汉末《熹平石经》而来,元朝吾丘衍称之为“折刀头”。

东晋时期,楷书取代了隶书的正体字地位,隶书时代结束了。但是,朝廷立碑,达官贵人书刻碑志,还在沿袭汉魏、西晋的传统,仍然采用隶书。所以,南朝人把隶书称为“铭石书”。

现在见到的东晋隶书,除了东晋末年的《爨宝子碑》,几乎都是墓志。我们看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京(东晋都城建康)郊区相继出土的王羲之家族墓志,镇江出土的《刘剋墓志》,都是采用一种近乎楷化的“方笔隶书”,特点是笔画方厚,横平竖直,撇笔捺笔也方直化了,很像现在美术字中的“黑体字”。

《爨宝子碑》(405年)也属“方笔隶书”。此碑在云南曲靖,东晋的边陲之地,书刻年代晚于东晋那些方笔墓志,但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出土,比东晋墓志早两百年。清末的一些碑学书家,格外推崇《爨宝子碑》稚拙朴茂的意趣,称之为“爨体”。

虽然《爨宝子碑》也是方笔隶书,却更多奇趣。书写者把“点”写成三角形,很刺眼。横笔、竖画,又方又厚,仿佛横卧竖立的条石,用以显示隶书的平正。撇笔和捺画有翻挑之势,多是圆曲的笔致,钩挑之笔画也是圆笔平挑,以此显示隶书的横张之势,也为方整的体态带来活泼的笔趣。书写者这样写隶书,并非有意造奇,而是不熟悉汉魏隶书,又要显示隶书的显著特征,认认真真写出了这种怪怪的隶书样式。

东晋这类方笔隶书,是汉晋隶书蜕变的一种特异形态。汉末《熹平石经》隶书因为楷范化已见方直的倾向。三国东吴《谷郎碑》(约272年),西晋《郛休碑》(270年),东晋《谢鲲墓志》(323年)、《张镇墓志》(325年),一路向下,日见方直化。东晋王羲之家族墓志上的隶书,笔画强直方硬,无翻挑,完全方直化。东晋末年的《爨宝子碑》,又是这类方直化隶书的一种变态。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