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和孩子沟通越来越难,或是陷入“异化沟通”的坑了,要及时挽救

2020-07-20新闻12

每个家长和我交流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如何跟孩子好好沟通?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有了孩子之后才会发现,好好说话真的太难了!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好脾气都被当宝妈的这些年消耗殆尽了,但其实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沟通越来越像隔着一条鸿沟,我们是不是陷入了"异化沟通"的陷阱?

一、说几句话就"爆炸",家长踩到了"异化沟通"的雷

在知乎有一个非常火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有一个最高赞的回答说到:不,其实不考虑家长感受的孩子是非常少的,比如:

1.某天父母工作完回到家,疲惫不堪,孩子怕打扰他们休息,就打了个招呼,父母:"你这孩子真不懂事,爸爸妈妈回来这么累你帮爸爸妈妈按按摩,让我们轻松开心一下?真是养了个白眼狼。"

2.某日父母工作完回到家,疲惫不堪,孩子满脸笑容迎上去分享学校趣事,父母:"爸爸妈妈都累了一天了你看不出来吗,你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会。"

……

还有许多同样的例子,许多网友在下面留言说:好真实,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亲子之间沟通有障碍,其实父母应该更多地审视自己,毕竟孩子虽天性顽劣,但孩子的语言行为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做出反抗的举动时,我们不应该被愤怒冲昏头脑,而是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异化沟通"的问题。

家长容易踩到"异化沟通"的雷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站在道德制高点评价孩子

在生活中我看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长辈和晚辈、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家长容易忽略和孩子的年龄差距,仗着自己有更多的阅历和知识,喜欢对孩子进行说教和讲大道理,而当孩子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时,父母就会开始新一轮的说教。

"你不能这样做"、"这样不对"、"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你应该这样做"父母可能无意琢磨自己的话语,无意中说出的这些话很容易让孩子感觉被侮辱和贬低。

慢慢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期,就会不想再听父母的大道理,甚至会产生反抗心理,从内心感到抵触。

2、父母的比较心理

这是很常见的父母心理,在有了孩子后,父母总是忍不住会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你看隔壁王阿姨家的孩子,次次都考班里第一!"、"你怎么这么邋遢,跟猪窝一样看看别人,房间干干净净的,看了就很舒服。""你要是有人家一般聪明我就放心了。"

当孩子长期处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唠叨声中,也会慢慢开始自我贬低,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一句夸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心理。

3.将责任都推给孩子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这么不努力对得起爸爸妈妈每天起早贪黑赚钱吗?"、"我累死累活都是为了谁?还不都是因为你!"

很多父母用这些话语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想要激发孩子的努力,但实际上孩子不仅不会产生动力,甚至会出现焦虑、恐惧、不安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很重要

以上就是"异化沟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难题,看到上面的例子我们会感到很熟悉,因为我们可能无意中说出的语言,自以为没什么杀伤力,却不想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这么大。

从古至今,沟通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着,不管是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家庭里家人之间的交流,好好说话都非常重要。

1、表达观察(客观呈现,不乱评判)

我们首先应该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指客观地阐述所看到的孩子的行为,不掺杂任何评论、观点、指责、谩骂,学会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都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比如:

"你怎么这么不努力"、"邋遢的要死,房间跟猪窝一样"、"你总是不专心"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评论,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每一天依次换成:"你一个星期只有一天学习"、"你房间的垃圾已经放了3天了"、"你今天上课的时候走神了",效果可能会更好。

当我们说"总是"、"一直"、"每天"、"从不"这些频率词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和父母会陷入找反例的斗争中,比如:"你每天都不学习!"孩子就会说:"我明明昨天就写了作业!"

学会客观说明事实,是父母需要改变的第一步。

2、表达感受(感受非想法)

人们容易将"想法"和"感受"混为一谈,比如当人们说"我觉得"时,所表达的往往是情绪而非想法。

比如家长的想法是:我觉得你不听话。

而感受是:你在家跳来跳去,弄到桌椅,我感到很焦虑。

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用"我感到...因为...."这样的句式像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在表达情绪时加入对孩子的指责(即想法)。

3、表达需要(直接表达,需求明确)

中国人总是委婉内敛,表达真是需要时不直接,太过委婉。

比如孩子回家晚了,一进门就被父母大声呵斥:"谁让你乱跑出去玩的!晚回来也不会说一声!以后放学必须给我立刻回家!"

这时候孩子通常都会辩解反击,情绪也会变得不好,但其实父母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但是这种需要并没有父母直接、冷静、有效地说出来,所以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怒气,没有感受到担心。

如果父母说:"你这么晚回来,爸爸妈妈都很生气,因为我们担心你的安全。"直接明晰地表达需要,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减少摩擦和隔阂。

4、表达请求(深刻具体,及时反馈)

最后一步我们需要表达请求,但记住:不是命令。

当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我们通常不说"希望孩子做什么",反而说"不希望孩子做什么":

"你以后不准晚回家"、"不准给我这么晚睡"、"不准踩水坑"、"不准乱跑"……

当我们需要孩子做到什么时,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我们希望孩子做到什么,同时在说出自己的请求前,我们也要尊重孩子,问问孩子对之前做法的想法。

比如:"我希望你能够在10点之前睡觉。"

当孩子提出抗议时,我们可以问:"能不能和我说,晚睡对你有什么好处?"

当孩子说出来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商量和提出解决方式。

提出正面明确的请求,更能保证请求的实现。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可以被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必不可少,当亲子的交流充满爱的语言,相信氛围也会更加和谐美好。

#小儿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