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克孜尔石窟的山水 先秦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怎样的?

2020-10-08知识3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绘画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

克孜尔石窟的山水 先秦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怎样的? 在先秦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例如,战国的帛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为维护礼教服务。到魏晋南北朝,绘画作品为艺术创作而独立,并产生了第一批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才能著称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曹不兴等。同时佛教绘画的石窟壁画也开始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域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魏晋南北朝也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也开始出现。此时的绘画多画在绢素上,以长卷式为主形成了传统。

克孜尔石窟的山水 先秦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怎样的?

克孜尔石窟好玩吗?感觉怎样 好玩啊。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还有更多好看的景色

克孜尔石窟的山水 先秦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怎样的?

龟兹的艺术 新疆龟兹为西域古国之一,张骞出使西域后,始为内地所知,其实当时早已立国多年。龟兹的人种为白色的雅利安类型,其形象可以惟妙惟肖地从一个南北朝时期木质舍利盒上所绘的《作乐图》上看到。因为王族姓“白”,有时又译为“帛”,龟兹人内迁后也都跟从王姓,姓“白”或“帛”。龟兹人的内迁始于西汉,晚至唐朝中期,规模时大时小,人数或多或少。他们迁入内地,始则聚居于一两个地方,后因各种原因,逐渐扩散至大河南北。内迁的龟兹人先后涌现了许多风流人物,为开发我国北方地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阿克苏区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之大将吕光灭龟兹,将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亡后,龟兹乐分散。后魏平定中原,重新获得龟兹乐。到了隋代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三部。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开皇中(590年),龟兹乐器大盛于朝野。当时著名乐师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人,精通龟兹弦乐、管乐,新声奇变,公王之间,争相慕尚。隋大业中(611年)隋炀帝定《九部乐》:。

世界八大石窟是哪八大? 1、重庆大足石刻重庆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2、巴米扬石窟位于阿富汗兴都库斯山中的佛教遗迹,石窟系就大岩壁雕凿而成,年代约在四~七世纪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个窟龛。有如敦煌在中国文化西传及西方艺术与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巴米扬是外来文化进入印度或印度文化传入西亚、中亚的门户。遗憾的是在2001年两座立佛被塔利班摧毁。3、甘肃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现在。

#龟兹#展子虔#考古#文化#文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