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可又说它们都只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2020-10-07知识3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因缘: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可又说它们都只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为什么说不了解: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因缘法、所缘,能缘这七个要点建立起来的毗婆舍那就是弱的毗婆舍那? 非佛教徒,平时练习动中禅,最近加了一个禅修学习群,看大家每次讨论很多佛学概念,心里抵触,问法师,我…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可又说它们都只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可又说它们都只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 六根”是眼、耳、鼻2113、舌、身、意5261。根有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六4102根能生六识。“六尘”是色、声、1653香、味、触、法。是六根所缘的外境,因能染污人们的心灵,所以叫六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五蕴(一)色蕴(梵ru^pa-skandha),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梵vedana^-skandha),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梵sam。jn~a^-skandha),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梵sam。ska^ra-skandha),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梵vijn~a^na-skandha),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十二因缘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无明烦恼二、行: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层次 阿弥陀佛!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处者谓根与尘根有六根,所谓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复有一根谓意根,意根非是色法,是无色法,是心体,然能作。

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可又说它们都只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楞严经上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

“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是什么意思? 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2113、想蕴、行蕴、识蕴5261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4102蕴是属物质1653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六根【六根】《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六尘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它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十八界:这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43535),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共十八界。“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的出处很多,很多佛经都有说明,最详尽应该是《楞严经》,该经通过对世间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剖析,达到破妄显真,达诸佛理的目的。《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

#六根#楞严经#五蕴#佛教#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