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 滹沱群的变形构造特征

2020-10-07知识4

华北陆块古元古代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 伍 家 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 2004 年全球地质年代表,专门讨论了 2004~2008 年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提出以关键地质事件(Key event)为标志来划分地层单位的界线。将新太古代(2600 Ma)与古元古代(2300 Ma)定为太古宙转变期。古元古界滹沱系底界年龄定为 2300 Ma,以第一个大陆红层出现为标志。2300 Ma 划分的重大地质事件有:Bushveld 层状侵入体(2060 Ma)、Vredefort 撞击构造(2020 Ma)Gunflint microfossils(微古化石)(2000 Ma)、Sudbury 冲击构造(1850 Ma),超大陆的拼合(1800 Ma)。A.Bekker 等(2003 年)研究北美古元古代地质时,他们总结了若干学者研究非洲、北欧及加拿大等地研究古元古代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古元古代先后发生过以下重大地质事件:(1)2.45~2.43 Ga 地幔柱事件。大陆的初始裂解,伴随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岩及深成岩浆活动,BIF 的广泛分布。(2)2.45~2.3 Ga 古元古代冰期及伴随 δ13C 的广泛偏移。(3)2.3 Ga 古冰期后,气候变暖及红层出现。(4)2.25 Ga 第二次地幔柱事件,高原玄武岩和岩墙,以及某些裂谷内的再次裂解。(5)2.2~2.1 Ga δ13C 漂移。(6)2.1~2.0 Ga 最大的氧化事件。

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 滹沱群的变形构造特征

滹沱系地层 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滹沱河谷区地层褶皱滹沱群(25亿~19亿年)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元古代地层单位,完整地记录了地球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也是开展全球性对比研究(占环境、生物演化、地壳演化)的典型剖面。滹沱群保留亚洲大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生命演化记录,其部分微古植物,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真核生物化石,代表地球早期生命。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1.沿断裂带的奥陶系灰岩地层直立并褶皱变形。2.五台县竹林寺,滹沱系神仙垴组条带状千枚岩夹粉砂岩α褶皱。3.五台县红安村北山,滹沱系谷泉山组石英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3616237岩α褶皱。4.定襄县白村北,滹沱系豆村亚群β褶皱。5.繁峙县小柏峪村南,五台群条带状斜长角闪岩α褶皱(车厂岩体的包体)。6.五台县神仙垴,滹沱系神仙垴组β褶皱。7.繁峙县甘泉村北,五台群薄层石英岩α褶皱。8.五台县竹林寺,滹沱系条带状千枚岩 α褶皱。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忻州地质风貌滹沱群叠层石五台山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与早期生命演化记录,滹沱群至少有131个含叠层石层位。叠层石出现的最低层位为大石岭组(时代接近25亿~19亿年前),最。

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 滹沱群的变形构造特征

滹沱群的结构 滹沱群遭受吕梁期低绿片岩相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一次区域性褶皱变形,局部有叠加褶皱变形现象。该群四集庄组原岩以沉积砾岩为主,含少量石英砂岩和泥质岩,属河流相、滨海浅滩相产物。南台组原岩自下而上为砾岩,砂质、泥质岩,含砂碳酸盐岩。其早期属滨海静水环境,中期为河口急流转泻湖环境,末期上升为滨海潮上带。大石岭组原岩主要由砂质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组成,沉积为滨海沙滩,经海滩潮坪、潮上泥坪,最后为滨海潮间—潮下环境。青石村组原岩,下部以泥质岩为主,夹粉砂质,细砂质岩和少量白云质碳酸盐岩,上部以玄武岩为主。属以滨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环境。纹山组和河边村组开始沉积的岩石为砂质岩。纹山组中部为泥质岩,上部为碳酸盐岩;河边村组中、上部主要为碳酸盐岩,顶部夹有稳定的玄武岩。二者属滨海潮汐带环境。建安村组原岩以泥质岩为主,夹碳酸盐岩礁体,属滨海潮汐带环境。该组顶部白色纯石英砂质岩具沙坝堆积特点。大关洞组原岩为互层状白云质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属滨海高能环境。槐荫村组原岩主要为贫含叠层石的白云质碳酸盐岩,属潮下低能环境产物。北大兴组原岩基本为白云质碳酸盐岩,属较动荡的沉积环境。天蓬垴组原岩以泥质岩为主,。

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 滹沱群的变形构造特征

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简介及测区选择 基岩地球化学测量也称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是通过系统采集基岩样品,以了解各种化学元素在研究区二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规律,以达到查明区域矿产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为目的的一种勘查方法(赵伦山,1993)。以基岩为采样对象的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与水系沉积物、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样品的地质背景明确,所得到的地球化学信息直接,能够和样品所代表的地质体的其他地质特征相联系和对应,有利于对所获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所得到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在测区内均无空间位移,元素含量也未因表生作用而产生贫富变化,因而,各元素之间保持原有的共生组合关系,有利于揭示测区内元素的原生共生组合规律。因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所揭示的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和共生规律不仅可为解决测区内的基本地质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地球化学信息,而且可以排除由于表生作用因素而造成的异常的多解性,为地球化学找矿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信息。以基岩为采样对象的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有其诸多优点,而另一方面,由于样品未经表生作用的均匀化,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往往存在突变性的差异,这就给基岩地球化学测量在采样理论上。

根据对本区变质岩基本特征的观察研究,可将变质作用划分为三个期次:五台变质作用期、吕梁变质作用期和燕山变质作用期。下面仅简单介绍前两期及其变质岩特征。一、五台变质作用期五台变质作用期即五台运动褶皱旋回末期(2500Ma),出现一系列自西向东的挤压构造,形成以绿泥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钙榴石、矽线石组合为特征的高温低压型变质矿物,属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变质。此次变形变质作用叠加在早期变形变质作用之上,并对早期构造型式进行改造,形成近东西向的线性褶皱。石家栏组属中级区域变质角闪岩相。在靠近岩体地段,局部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可形成眼球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其片理、片麻理产状大致为走向近 SN,倾向 W 或 NNW,倾角 45°~60°。二、吕梁变质作用期吕梁变质作用期即吕梁运动褶皱旋回末期(2000Ma),出现一系列自西向东的挤压构造,形成以绿泥石、绢云母、黑云母组合为特征的低温低压型变质矿物,属低绿片岩相。此次变形变质作用叠加在早期变形变质作用之上,但由于变质作用较低,对早期的变质岩影响不大,或发生退变质作用。并使早期近东西向的线性褶皱,受到由西向东的挤压,和由北向南发生太行山西部向南偏转的现象,造成太行山。

亚洲历史上有几次造山运动?分别是何时发生的?世界范围又是如何?

 脉型金矿床 如前文所述,2113绿岩带中的脉型金矿床是相对层5261控型金矿而言。4102它虽然产在绿岩层1653中,但没有层控特征,而主要是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因此是典型的后生型金矿。由于绿岩同构造期的断裂主要是韧至脆性的剪切变形带,故此类型金矿床是以产于剪切带中的各类剪切脉型矿体为特征,既可以平行片理,也可以斜交片理,热水溶液的活动明显。同构造晚期的脉型金矿床在五台山-恒山绿岩带中分布较广,矿体斜交片理,可以繁峙县刘家坪金矿床和原平县狐狸山金矿床为代表,代县上扬花的大石头梁、小中咀、繁峙县尖山等地也有这类矿化。现以刘家坪金矿床和狐狸山金矿床为例来说明它们的特征。(一)刘家坪金矿床刘家坪金矿床位于繁峙县茶铺乡刘家坪村西150m处。区内出露的岩石为五台群的绢英片岩、绢云片岩、绢云绿泥片岩和绿泥片岩等。岩层产状为300°~3400,∠30°~∠65°。岩浆岩以吕梁期的变质基性岩及燕山期的酸性浅成岩(石英正长岩、二长斑岩、煌斑岩)为主。在构造上,矿点位于宽滩复式向斜的南翼,沿铺上—照山为一顺层剪切带,呈NE57°方向通过该区。后期断裂发育,主要是一条宽10~40m的呈170°方向延伸的大断裂从刘家坪村东经过,在该区与顺层剪切带相交。与。

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若干个发展时期,本节主要以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进行初步讨论。一、华北板块形成阶段(3600~1750Ma)(1)古陆核形成时期在古-中太古代,在西起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山西阳高,河北怀安、迁西,到辽宁的凌源、新金的东部一带,最早出现海底火山喷发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433616236,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为主的迁西群及相当建造,并夹有大量超基性岩体,形成了华北地区的岛链状初始古陆核。其形成时间应在 3500~3600Ma 之间(武家善等,1991),距今 3000Ma 左右发生的构造-变形-变质热事件使迁西群发生强烈变形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2)古陆核增生时期迁西运动以后,在古陆核的南侧发育成大规模的坳陷,快速堆积了阜平群巨厚的基性火山岩-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建造,大约在 2800Ma 前后发生的阜平运动使阜平群发生了强烈变形-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同时使前期迁西群发生退变质。(3)五台期裂谷的拉开和闭合时期。阜平运动之后,地壳的刚度进一步增大,在北西-南东的拉张体系作用下,形成了五台裂谷,快速堆积了大套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质砂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含铁硅质岩,表明其。

褶皱构造和剪切变形带 五台山绿岩带和所有太古宙绿岩带一样,复杂的形态是绿岩褶皱和断裂变形的产物。人们常把五台群的展布形态描述为呈NEE向延伸的“之”字形构造。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多期和多级褶皱与断裂的组合的一部分。就其本质来讲,五台山-恒山花岗岩-绿岩带的总体构造格架,是被若干整合断层—剪切带、逆冲断层、拆离断层等分割开的构造片体(图1-9)。在这里花岗岩类也参与了褶皱和断裂变形。因此,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带不是像典型的“花岗岩-绿岩模式”(Anhaeusser等,1969,1984)那样,是在垂直运动机制下,受简单的花岗岩底辟所控制的弧形向斜构造型式,因为在这种模式里不常见背斜、逆冲断层和推覆褶皱等构造。恰好相反,五台山绿岩带虽然总体是一个复向斜,但在相应的部位有背斜构造相伴,并且逆冲断层和推覆褶皱也发育。因此,它是在水平构造作用下,由拉伸和挤压结构而产生的褶皱与断裂伴生的构造岩片组合,而花岗岩类的底辟作用则只有局部的意义。五台山绿岩带在大的尺度上由整合断层所分开的构造岩片隶属于性质不同的构造域。在各个构造域中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组合和演化历史,各种构造要素具有相似的特征,因而可以进行对比;而不同的构造域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地质#变质作用#地球化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