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这是刚刚过去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定下的主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赋予了成都引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任务,成都应当如何抢抓时代机遇?7月17日,解读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召开,成都市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了成都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方向路径。
立足规模优势
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受改革开放的带动和西部大开发的驱动,成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
成渝地区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都将在哪些方面谋求突破?成都是发改委主任杨羽提到了一组数据,成渝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与此同时,计算机产品产量已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18%,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
“放眼亚欧大市场,应当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面对未来的成渝产业合作,杨羽表示应当首先应当改变区域市场定位,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
其次可以立足规模优势,以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和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还要后发赶超的勇气。”杨羽提到,这份勇气可以体现在产业前端创新破局方面,成渝可携手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成渝新动能
成都打造具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命题。此次全会提出,成都要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对此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表示,成都将聚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我们已经规划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初步形成了‘一核四区’空间布局。”丁小斌透露,成为创新策源地,成都首先要规划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目前成都正在启动建设规模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让企业、机构和团队拎包入住,低成本、便捷高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如何聚集高质量创新资源要素?丁小斌提到,目前正在制定实施成都人才新政2.0版,引入国际人才服务机构,招引全球知名科学家、顶尖科研人才(团队)、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创新环境。
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方面,丁小斌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对科研人员(包括“双肩挑”科研人员)出国出访的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天数和证件管理要求等方面,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据实安排。
目前,科技部已经批复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丁小斌透露,将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3大特色场景+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4大重点场景”为牵引,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目前,我们初步筛选整理出了设施平台、创新载体、技术攻关及示范等方面177个重点支撑项目,预计投资约918亿元。”通过未来3年试验区建设,成都将力争形成构建成都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的新引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成都今年启动100个主题社区建设
创建30个公园小区
要“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建设近悦远来、诗意栖居的品质之城和幸福生活之城”,这是全会明确的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标和方向。
作为成都市民,未来将感受到城市的哪些变化?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表示,成都将加快塑造公园社区形态,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今年启动100个主题社区建设,年底前改造老旧院落300个、棚户区5238户,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个、创建公园小区30个。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各个方面。”杨小广重点提到三个方面:提升人居环境,加快打造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城乡美景;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功能齐备、舒适便捷的配套设施;推进共建共享,构建治理有序、场景多元的公园社区。
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公园社区或许是最为明显的变化。成都将依托天府绿道、锦城公园、川西林盘等绿色空间营造消费场景,植入户外消费,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时尚消费新体验、简约健康新生活。每年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打造1000个公园城市示范场景、举办1000场“公园绿道美好生活”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社区、市民的共同努力,加快构建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成就人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杨小广说。
此外,“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也将来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天府绿道已建成4000公里,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41公里,在建里程335公里居全国第1,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
以新经济为主动能
成都将打造16个新经济优势赛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构建新场景倒逼城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型,新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城市竞争的“新蓝海”。
此次全会鲜明提出构建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对此,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表示,背后蕴含着坚定推动新经济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跃升发展的城市追求。
目前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活力指数、竞争力以及新职业人群数量等排名全国前列、领跑新一线城市。卢铁城表示,下一步,成都将深化供场景给机会行动,面向社会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深入实施“十百千”场景示范工程,为新经济企业释放更多城市发展机会。
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新经济企业赋能传统产业,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供应链+、清洁能源+新经济产业发展,打造16个新经济优势赛道,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