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位特殊的开国皇帝,他最开始的身份很特殊,是一位一位乞丐;他最终的身份也很特殊,是一位开创了几百年基业的帝王。为人仗义,慧眼识人,胆大心细,果断狠辣等等优秀品质都是他的人生标签,即便是开国功臣们,他动起手来也绝不眨眼,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显然不是一个例外。不过,朱元璋也有不愿意招惹的人,他是一位厨子,他甚至曾因为此人训斥过自己的儿子。
厨子
这位厨子名为徐兴祖,他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厨子,而是跟着朱元璋打过天下的“开国厨子”,朱元璋与他有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已经二十有三年了。
当年朱元璋起义,徐兴祖便以厨子的身份跟随了朱元璋,徐兴祖为人低调话少,善于察言观色,了解朱元璋在各个时期对饮食的需求,身为一名厨子,却干出了将军的风采,总是能在朱元璋最需要的时候,送上最可口的食物。例如:清晨的粥、深夜的酒。
被徐兴祖服侍饮食,如果让朱元璋进行一句话点评的话,那一定是“你值得拥有!”徐兴祖多年的服侍也不是白费,换来得是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从来没有和他发一次脾气,富贵自然也是享之不尽。
在战乱年间,朱元璋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位厨子徐兴祖绝对也有一份功劳,让朱元璋几十年吃饱吃好,才能决胜千里。朱元璋对徐兴祖的感情自然也不一般。
朱元璋的三儿子
朱元璋得天下,厨子和众多忠臣之外,最要感谢的一个人,一定是他的结发妻子马氏,马氏对朱元璋的帮助极大,因此也一直都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三儿子朱棡,正是马氏生的儿子,由于他的身份原因,自幼受到了百般宠爱,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马氏,都将朱棡捧在手心里。或许正是这样的“溺爱”,造成了朱棡性情顽劣,虽然聪明却极为残暴的性格。好在有朱元璋和马氏二人为他保驾护航,也并没有犯下什么滔天之罪,顶多是一个任意妄为的皇二代。
转眼间,小朱棡长大成人,尽管马氏有千万个舍不得,但是明朝的规矩不能废,朱棡需要前往自己太原的封地了。马氏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是一位非常有见识的女性,她自然也明白,自己亲爱的儿子朱棡此去封地,与普通人家孩子远行截然不同,毕竟远行再远,终有归期;而朱棡前往封地,不得无故离开,返京更是大忌,只怕是今日一别,则再无重逢之日。
想到此处,母子二人悲泣,使得朱元璋也心中不畅,最终,为了让马氏能够放心,朱元璋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让陪伴自己多年的御用大厨徐兴祖与朱棡一起前去太原,照顾朱棡的饮食起居。朱元璋此举,让马氏极为感动,因为徐兴祖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或许别人不知道,但是她马氏再清楚不过,她也知道身在帝王家,能有如此宽待,已是皇恩浩荡了。
朱元璋来信
纵然有千万个舍不得,朱棡依然还是要离去,朱元璋和妻子马氏只盼望自己的儿子能在未来一切顺利,此时他们的身份只是父母。
朱棡远去太原,路途中朱棡犯了老毛病,利用身份的尊贵,他的本性肆无忌惮的释放,对同行的大臣吆五喝六,好不威风。朱棡这样的行为,自然被朱元璋的眼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不过朱元璋并不在意,毕竟这天下是他的,他收拾开国功臣都无所谓,他的儿子收拾几个官员也属于正常。
没过几天,朱棡身边传回来的一个消息让淡定的朱元璋也坐不住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朱棡由于心情不好,吃东西时烦躁,鞭打了朱元璋赐给他的以徐兴祖为首的厨子团队。
听闻此消息,原本淡定的朱元璋匆忙的修书一封,加急送给自己的儿子朱棡。朱棡突然收到朱元璋的来信,有点纳闷,还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当他拆开信来,明白了父亲此信的来意。
朱元璋在信中提道:“我率领众将平乱天下,他们犯错我从来都不姑息他们。但是这位厨子徐兴祖,跟了我23年,我从来没给他半点亏吃,儿子你要记住,有些仇怨不在多大。”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朱元璋的一番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告诫自己儿子要对徐兴祖尊重一些,毕竟徐兴祖是身边饮食的厨子,万一因为小小的怨恨而有了异心,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告诫朱棡,年轻人要懂得一些道理,不能任意妄为,否则自取其祸。
不过,作为父亲的一番好意,收效却并不大,朱棡肆意妄为的个性,多次惹祸上身,若不是有朱标力保,恐怕早遭劫难。